• 第01集
  • 第02集
  • 第03集
  • 第04集
  • 第05集
  • 第06集
  • 第07集
  • 第08集
  • 第09集
  • 第10集
  • 第11集
  • 第12集
  • 第13集
  • 第14集
  • 第15集
  • 第16集
  • 第17集
  • 第18集
  • 第19集
  • 第20集
  • 第21集
  • 第22集
  • 第23集
  • 第24集
  • 第25集
  • 第26集
  • 第27集
  • 第28集
  • 第29集
  • 第30集
  • 第1集
  • 第2集
  • 第3集
  • 第4集
  • 第5集
  • 第6集
  • 第7集
  • 第8集
  • 第9集
  • 第10集
  • 第11集
  • 第12集
  • 第13集
  • 第14集
  • 第15集
  • 第16集
  • 第17集
  • 第18集
  • 第19集
  • 第20集
  • 第21集
  • 第22集
  • 第23集
  • 第24集
  • 第25集
  • 第26集
  • 第27集
  • 第28集
  • 第29集
  • 第30集
烈火

烈火

主演:
于震,沈晓海,朱婷,刘文治,孙敬涛,秦建宏
备注:
全30集
类型:
国产电视剧 剧情,科幻,惊悚
导演:
于震
年代:
2010
地区:
大陆
语言:
未知
更新:
2023-06-29 23:37
简介:
这是一部反映武汉敌后抗战全貌的大型抗战历史剧。之所以备受关注,是因为于臻首次饰演导演和男主的角色。自出道以来,于震就以“英雄”的身份出现在荧幕上,被称为“英雄职业”。可见,于震的英雄形象已经深入人心。...详细
相关国产电视剧
烈火剧情简介
国产电视剧《烈火》由于震,沈晓海,朱婷,刘文治,孙敬涛,秦建宏 主演,2010年大陆地区发行,欢迎点播。
这是一部反映武汉敌后抗战全貌的大型抗战历史剧。之所以备受关注,是因为于臻首次饰演导演和男主的角色。自出道以来,于震就以“英雄”的身份出现在荧幕上,被称为“英雄职业”。可见,于震的英雄形象已经深入人心。
烈火相关影评
@豆瓣短评
由于没看过原作,虽然电影版的导演是大名鼎鼎的新浪潮3巨将之一的特吕弗,但仍极有可能产生了转译的误读,“语言一开口便撒谎”,何况二度转译成电影?我关心的是一个突然在今天的观看中得到的新的突发想象,不仅是单纯凭空的想象,而是派生的想象——从电影中叙述的故事模型派生的一点思考:书籍与疾病。
如Evgenli Bauer的默片The dying Swan所说的, “A sardonic critic into popular obsession with death and its morbid tendencies include dreamlike sequence"。这一默片中表现得对死亡和哥特式病态幻想的形象会让我们21世纪的人类感到无比熟悉,我们不正是在无数故作忧郁、努力悲伤的青春期不良导向中成长的一代吗?难道我们真的有如此多的悲伤,的确能谱写哥特式的天鹅挽歌么?
正如对死亡文化的特殊爱好一样,对书籍的特殊癖好也是我们人类文化社会里的一个常见现象。我们对今天的那些书痴、书呆子有着大量的认识,为什么人竟会如此热爱书籍?对书籍的热爱与对死亡的热爱有没有类似的起源上的共同特征(如果不敢说他们本身有着共性的话)?
简单说一下电影的情况:消防员Montage开始背书吸引,开始违背自己的职业。最后他逃到了他红颜知己(也是一个抗拒社会压力的秘密造反派,这类女性形象几乎成了所有反乌托邦文学的必要)告诉他的野外山林,那里有许多逃离迫害的人,他们热爱书,于是背诵着各种书,为了让他们不至失传……一代一代背着书,而且每个人专门背自己的那本(父传子、叔传侄)。
这里则是一个让人恐惧的另一番景象,丝毫不能引起人对书籍的好感,以至于我觉得特吕弗是不是故意要这样做,制造一个反对文本的景象:书籍竟然如此、果真、的确这么病态,让人不自觉地愿意去继承书籍,去背诵,哪怕根本不理解,哪怕是世袭的背诵他们。一个叔叔在死前,仍要教他的侄子背君主论,而小孩子也傻呵呵地接受了这个规矩——虽然他们是社会迫害的受难者,但是他们也自成体系地形成了自己的规范:必须背书,把书籍传承下去。
这样的景象不得不让人想起另一种恐怖政权,它并不比那个要消灭所有书籍的社会更和蔼,相反,他以知识的名义要让所有的成员受苦,而他们却以为这是他们的十字架……这样的文明是卢梭所感到战栗的,他必然要从日内瓦冰冷的坟头里再写一次《艾米尔》。
Fahrenheit451的问题是普遍的,尤其在知识万岁的教育之下的当今专业化社会里,fahrenheit451几乎同时博得了所有小资、小知识分子、小左派的无限青睐和赞赏,然而并没有多少人对这本书所原本想传达的旨意感到恶心。Homo Clausus, 封闭的石像人,正是所谓的爱书人的真实写照,他们不知道生命的本质形态是他们所厌恶的庸俗和赤裸,然而封闭人并不是自己使自己封闭的,如果他们能这样做,那么封闭人的自在则完全是可能的了,很可惜,封闭人的自恋也不得不通过整个文化来生产出来。专业分工并没有在预想中为人们带来社会团结,而是在行动上的团结之上,将个人孤立到工具性客体上——书也完全成为工具性客体。而且这个对象不但没有像黑格尔(也许只是福山眼中的黑格尔,whatever)预料的那样,它没有成为奴隶从中发现自我力量并以此反抗主人的被动性来源,而是完全将奴隶变成更低级的主人-奴隶,因为奴隶此刻不是在和另一个主体交往,而是一个工具,奴隶的自我意识不可能脱离工具性。
书籍就是这样一个东西,它在乌托邦和反乌托邦文化中,都不能让人避免成为更低级的奴隶,这些封闭的奴隶一时间失去了创造力、爱、肉体、信仰、基督、意志,而成为了历史和抽象的虚无主义者。也许只有一种东西能让他们不成为虚无主义者,那就是对书籍的病态信仰,在Fahrenheit 451里,这些奴隶必须用背书的方式强迫自己继承“知识是高贵的”这一虚假意识形态,他们并不比“知识是致命的”这一意识形态更深刻。
于是,Fahrenheit451里的反面角色(消防队长,被主人公Montage杀掉,也更能反映出一个爱书的人能如此病态地不顾具体人性而杀死一个个体,仅仅因为他们的意识形态是对立的)反倒让人更加觉得有其深意。他在一次焚书前对主人公Montage说:“书里什么都没有,真的。看这些小说,里面的人都不存在,但是却让读书的人对生活感到失望不开心,让他们想过一种根本不可能的生活。哲学,比小说更差劲,他总说:我是正确的,其他人都是白痴,总在说着同一件事情,这个世纪它在说决定论,下个世纪一下又变成自由意志,只是流行而已,就像裙子款式的流行一样。回忆录,日记,只不过是作者有了一点写字的冲动,他们写了一两本书以后,由于空虚、想与众不同,就开始写回忆录……”。由于原作不可避免的价值倾向,这些话听起来有些幼稚和偏激,但是完全不妨碍另一种更高的解读:书籍是对人的病态异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