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01集
  • 第02集
  • 第03集
  • 第04集
  • 第05集
  • 第06集
  • 第07集
  • 第08集
  • 第09集
  • 第10集
  • 第11集
  • 第12集
  • 第13集
  • 第14集
  • 第15集
  • 第16集
  • 第17集
  • 第18集
  • 第19集
  • 第20集
  • 第21集
  • 第22集
  • 第23集
  • 第24集
  • 第25集
  • 第26集
  • 第01集
  • 第02集
  • 第03集
  • 第04集
  • 第05集
  • 第06集
  • 第07集
  • 第08集
  • 第09集
  • 第10集
  • 第11集
  • 第12集
  • 第13集
  • 第14集
  • 第15集
  • 第16集
  • 第17集
  • 第18集
  • 第19集
  • 第20集
  • 第21集
  • 第22集
  • 第23集
  • 第24集
  • 第25集
  • 第26集
  • 第01集
  • 第02集
  • 第03集
  • 第04集
  • 第05集
  • 第06集
  • 第07集
  • 第08集
  • 第09集
  • 第10集
  • 第11集
  • 第12集
  • 第13集
  • 第14集
  • 第15集
  • 第16集
  • 第17集
  • 第18集
  • 第19集
  • 第20集
  • 第21集
  • 第22集
  • 第23集
  • 第24集
  • 第25集
  • 第26集
黎明前的暗战

黎明前的暗战

主演:
杜雨露,孙兴,黄轩,周扬,沈航,王黎雯
备注:
全26集
类型:
国产电视剧 剧情,历史
导演:
嘉娜·沙哈提
年代:
2011
地区:
大陆
语言:
未知
更新:
2023-07-30 19:55
简介:
湖南和平起义是中国共产党在建国历史上,为争取和平、尽早结束内战、解放全中国的一个重大历史事件。电视剧《黎明前的暗战》以该重要历史事件为背景,讲述了中共地下党与国民党特务和反动派展开的使人神魂震惊文辞优美,意境深远,使人感受极深,震动极大后常使人十分惊骇紧张到极点的谍战.....详细
相关国产电视剧
黎明前的暗战剧情简介
国产电视剧《黎明前的暗战》由杜雨露,孙兴,黄轩,周扬,沈航,王黎雯 主演,2011年大陆地区发行,欢迎点播。
湖南和平起义是中国共产党在建国历史上,为争取和平、尽早结束内战、解放全中国的一个重大历史事件。电视剧《黎明前的暗战》以该重要历史事件为背景,讲述了中共地下党与国民党特务和反动派展开的使人神魂震惊文辞优美,意境深远,使人感受极深,震动极大后常使人十分惊骇紧张到极点的谍战,国...
黎明前的暗战相关影评
@豆瓣短评
随着中国影视人智力水平的提升,他们终于可以换一种方式来讲述党史了,那就是谍战。如果说谍战被儒家看作相对周礼天下的春秋,间谍、特工被中国传统道德看作不正不义,那么如今谍战片的盛行正是在颠覆并非政权的观念了。
谍战片一窝蜂地跟风而起,银屏上谍影重重。但基本上也就是以下几种模式:
1、红谍打入国民党内部,窃取情报
从国产第一部电视连续剧、幼稚而创新的《敌营十八年》开始,直到最近火烧荧屏的《潜伏》,莫不如此。但《潜伏》之所以无缘登陆CCAV,却正是因为其表现国民党生活太多,不够正面。而对国民党政治、政府、组织、特工生活的反映,似乎正可解读民国时期的社会风貌。至于红谍,应该能够安全到最后。但他们的生活之所以惊心动魄,在于时刻都要经受各种考验,并要用智慧和机敏来化解危机。这才是令观众饶有兴致之处,也即不断提出问题、谜面并解决之——悬念原理。但是,光有悬念还不够,因为它只能用一次。或者说是不可逆的,一旦谜底揭开就不再有魅力了。于是,还得塑造可以回味的人物。纵观此类谍战片,唯有《潜伏》里的余则成可算个丰满人物,给观者开出一片心灵重放的空间。
再如《潜伏》的前辈作品《保密局的枪声》、《永不消逝的电波》,也是很有名的作品。但《保密局的枪声》故事单薄,《永不消逝的电波》主要人物李白个性苍白。只有题材的开创性,没有艺术的开创性。
在一部谍战片的虚构里,要想在国民党内部成功潜伏,一是要求红谍智勇双全,二是要看国民党人士的智谋如何、是否团结了。在第二点上,特别能体现出的恰是编导的智慧和艺术水平。只有高明的对手,才有更高明的自己。在大多谍战片里,国民党人物总是显得很愚蠢。这不是在反映历史真实,而是真实反映了编导的弱智、偏狭和愚昧。而这也正是《潜伏》的成功之处了。
2、四九年以后,国民党特务潜伏大陆,获取情报或进行破坏活动
五六十年代有很多电影,就属于这个类型,如:《黑三角》、《羊城暗哨》、《国庆十点钟》。这些影片既有那个时代的意识形态烙印,又免不了模式化的表演(特务一眼就能认出来,唯独剧中主角认不出)。如今回眸不忍卒看,极其弱智而愚民。而石钟山编剧的《地下地上》,则是地下的《潜伏》加地上的《黑三角》。从创意来说,用的是加法创新。但为了献礼而仓促制作,从编到导再到演,漏洞百出。然而,其中的沈阳站站长徐寅初被巍子演得惟妙惟肖,且有大智大勇,比起《潜伏》里的吴站长更有突破。
五六十年代埋伏于国内的国民党特务,其主要期待就是国军反攻大陆和第三次世界大战爆发。如果这二者破灭,那么他们除去搞些没有前途的破坏,也就剩下享受生活了。因而,当这些特务活动不能配合国军行动或与之无关时,就显得很无聊、气象很小、没有太多价值、都是小打小闹。这也影响到了影视作品的观赏度和观众的热情。
3、四九年以前,国民党特工潜入共产党统治区
这方面的作品不多,出了个极度烂片《延安锄奸》。它的水平跟当年的《敌营十八年》不相上下,依旧是只有开创性、没有艺术性,更别说编导智慧了。它又一次证明了愚蠢的编导们除了赚点小钱和自娱自乐外,别无追求。
4、红谍在台湾
这部分没有人拍,因为太敏感,只在《潜伏》结尾提示过。弄不好,不光中宣部,统战部也要请喝茶了。
说完了谍战片类型,再说说国共人物对比。国民党在国共争斗中确实很愚蠢、犯了很多错误、屡屡失败。但他们也有胜利的时候,而且险些置共产党于死地,如:顾顺章被捕中共中央差点被一网打尽,第五次围剿中央红军成功致使中央红军被迫长征。况且,国民党也有很多精英人物(如蔡元培、陈果夫、胡适、陈布雷)、抗日英雄(如孙立人、陈明仁、张灵甫)、大军事家(如蒋百里、白崇禧)。只是共产党写的历史不会把这些和他们写得那么好罢了。历史或许是胜利者写的,但终归是人民写的,尤其是野史和口碑史。
国共本一家,一个老师:苏联,一个学校:黄埔,一个血脉:中国。攘外安内,兄弟阋于墙,这是早晚的事。在中国的政治史中,靠妥协建立起政治体制,是没有传统与先例的。1945年国共和谈,这样的先例也没能出现。既然要打,那就早打早结束吧。可国共的关系历来就是我中有你、你中有我,打将起来一定故事多多、反正多多。那就开始吧。
如今的影视剧,对国民党人物的描写趋向客观、公正与生动。这既是为了更好看,也可说是一种新的历史书写。以国民党特工为例。他们信仰坚定(如《潜伏》中的李涯、《人间正道是沧桑》里的杨立仁);他们比共党分子更有人情味儿,更注重伦理亲情(如《潜伏》中的吴站长、《地下地上》里的徐寅初);他们比以前更富有智慧了,不再是一根筋,而是三窟兔了(如《潜伏》里的李涯、《地下地上》里的徐寅初);他们长得也愈发地帅气了,或有儒将风度(如《人间正道是沧桑》里的杨立仁、《地下地上》里的徐寅初)。
而我党人物,似乎难以求得更多突破。党开办的电视台,党投资做的电视剧,怎么能把党的人写得那么蠢呢?这绝对不行。那么,有一两个蠢,行不?也可以,但他必须是叛徒。这就有点不好弄了。不过呢,有个妙法,就是把蠢行说成是失误。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呢。也好,也好。
我党特工,大多行色神秘、智胆过人、一脸正气(说实在的,这样很容易被认出来;而余则成这样的,才会成功),说出的话也是冠冕堂皇、马恩列斯,言必称共产主义新中国。这跟过去的高大全没啥不同,就是一个地下、一个地上而已。
突破,突破,突破!随着中国新闻出版业的转制改革,那些思维模式陈旧老化的文学艺术生产者们也就被逐渐淘汰到古老的话匣子里了。艺术手法更新换代、表现内容也应层出不穷,而《亮剑》里的李云龙、《潜伏》里的余则成可说是最生动的共产党人了。此外呢,空空如也。
说实在的,一部影视剧,只要不是流水帐,能把情节逻辑编造得滴水不漏,就已相当不易。为啥呢?逻辑来自现实世界,现实世界的一切发生都符合逻辑。这也就是黑格尔所说,凡是存在的,都是合乎理性的。而虚构超越了现实,重新组合了现实,势必要搬动各个逻辑要素,然后再按照逻辑原则重新排列组合以再现现实。在这样一个过程中,就很容易出现逻辑矛盾,也就是情节漏洞了。
而谍战剧,比起情感剧来,更加注重逻辑关系上的统一,注重情节的无BUG,注重叙事发展的流畅。否则的话,整个剧情就不能成立,又何谈谍战的现实冲击力呢。
对于谍战的逻辑关系,就目前影视剧状况来说,可分为三类。一类是办公室型的。此类逻辑关系相对简单,因而虚构起来容易成功。经典之作是《福尔摩斯探案集》,那里面大多是发生在一个庄园、一个古堡里的故事,人物不多,因而关系不怎么复杂。而《潜伏》正是此类,因而其漏洞也就比较少了。
另一类是城市型的。此类逻辑关系就更复杂些,也还涉及到了一座城市的方方面面——可称之为城市综合逻辑关系,包括:地理环境、城市历史、人物背景、教育成长、人事关系、家庭邻里等。因而不容易摆平,也就难以自圆其说。像《地下地上》就是讲述的沈阳在四九年前后大约十年间的故事。《地下地上》漏洞百出,也正是因为对城市综合逻辑无从把握甚至失控。
再一类是全国范围的。此类逻辑最为复杂,涉及到中国的地理、历史、国学、人物、风俗、民情等无数方面,可谓千丝万缕。以如此巨大逻辑关系为背景的谍战片好像还没有,可能也就是我写的这个《非常谍战》以后改编改编来填补空白了。
像《暗算》三部曲,论叙事也是很恢弘了,从四九年以后的听风、看风,再到四九年以前的捕风,就差放风了。第一部《听风》实在就是个传奇,几乎没有任何逻辑情节的铺垫,一个听风天才——瞎子阿炳就诞生了。到了第二部《看风》,也就是一个用数学-密码学和敌特战包裹起来的三角爱情故事而已。而《捕风》,又回到了办公室的故事层次,才显得比较符合谍战逻辑。到了最后一段,说的是安在天父亲作为红谍将写好情报的佛珠吞入身体而后自杀。国民党特工首脑连尸体都不验,就把他交给了安在天的母亲。于是,情报成功送出,革命得以被挽救。不验尸,极不符合常理。这是此剧一大BUG。以上,就是中国影视编导们的谍战逻辑思维水平之一斑了。
如今,大陆与台湾政治关系改善,国共两党关系也愈加亲密起来。许许多多重大历史事件、史实得以重新评价和书写,对于国民党历史(尤其是抗日史)也有了更为宽松的表述环境。而在谍战片中,确有很多历史题材没有怎么涉及,如:国民党特工打入共产党内部、谍战对战争、战役的具体影响、共产党历次运动(肃反、整风等)中如何清除国民党特务、抗战时期的五方谍战(国民党、共产党、日本、汪伪、苏联)。
许多历史固然曾是禁区,却也给更为智慧的后人留下了丰沃的处女地。
去,开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