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怒海英雄:决斗
怒海英雄:决斗

怒海英雄:决斗

主演:
艾恩·格拉法德,罗伯特·林德森,多利安·希利
备注:
类型:
剧情片
导演:
安德鲁·格里弗
年代:
1998
地区:
英国
语言:
英语,法语
更新:
2023-10-30 11:00
简介:
17岁少年Hornblower准备在皇家海军大展拳脚,岂料刚踏上船,就遭到蛮横的辛普森,他侮辱Hornblower,而且枪杀路见不平而相助的克莱顿,为避免事态失控,船长把Hornblower派往另一艘战舰,在此舰上,年轻的Hornblower,显示出军事指挥才能屡战屡.....详细
相关剧情片
怒海英雄:决斗剧情简介
剧情片《怒海英雄:决斗》由艾恩·格拉法德,罗伯特·林德森,多利安·希利主演,1998年英国地区发行,欢迎点播。
17岁少年Hornblower准备在皇家海军大展拳脚,岂料刚踏上船,就遭到蛮横的辛普森,他侮辱Hornblower,而且枪杀路见不平而相助的克莱顿,为避免事态失控,船长把Hornblower派往另一艘战舰,在此舰上,年轻的Hornblower,显示出军事指挥才能屡战屡胜,后来,在一次遭遇战中又碰到原来船上的辛普森,此时,他们间的争斗才刚开始......
怒海英雄:决斗相关影评
@豆瓣短评
在网上找到的Hornblower的背景知识。最近重看了A&E拍的Hornblower系列影集,觉得这六集拍得实在很不错,把C. S. Forester的原著精神都拍出来了;当然,这六集不过是前两本书,后面还有八本,有得拍了。片里几个演员都不错,尤其是演Sir Edward Pellew(念做胚鲁)船长的英国舞台剧名演员Robert Lindsay,虽然戏份不算多,但却十分抢镜头。 看完影片,下一步当然就是找书了。回想一下看过的拿破仑战争的书里面,好像处理大舰队作战像是圣文森岬之役、尼罗河之役、特拉法加岬之役的不少,而且集中在有关纳尔逊的部分,但是其它的作战就付之阙如。整个战争从1793年延续到1815年,总不会只有这几场海战吧?而且如果Sir Edward Pellew是这么杰出,那他又是在哪里呢? 在图书馆里东翻西翻,终于翻出了这本书。这本书补足了一般拿破仑战争海战史的空白之处,它的重点不在于舰队作战,而是在较小的船舰间的交战。英国皇家海军当时对法国进行海上封锁,大部分时间里,战舰组成的舰队都是在外海进行日复一日单调的巡曳,交战的机会很少;真正在整个战争期间执行对法国(和欧洲大陆)沿岸航运的攻击,以及保护英国本身航运的任务主要都是由巡防舰(frigate)以下的船只来担任。 这本书以时间顺序为主轴,呈现整个战争期间大大小小的海上行动,虽然有点冗长,Woodman的文笔却补救了这个缺点。Woodman本身是小说家,他写的Nathaniel Drinkwater系列小说算是相当受欢迎的海上战争小说,现在来写历史,也还游刃有馀。读了这本书,也才发觉原来Hornblower系列里面的情节都还是有所本的,例如第一集「The Even Chance」(在Mr. Midshipman Hornblower书里)中抢夺法舰Papillion号时,Hornblower带头走钢索似地走桅杆的情节,还真的曾经在实际战斗中发生过。 很有意思的一件事是在这时一个大陆国家对付海岛国家的做法已经差不多成形了。对法国来说,要对付英国只有两种办法,一是入侵登陆,一是通商破坏;这两者拿破仑都试过了,就跟二次大战时的希特勒一样。入侵登陆不用说,法西联合舰队在特拉法加岬之役战败是心理上的大打击没错,但是英国封锁沿岸航运让造船的木材和物资无法运到沿海峡的港口(特别是布雷斯特港)才是实际上的紧箍咒。而法国和其盟友虽然在舰队作战上一直吃鳖,但在通商破坏上却成绩不错,除了派出巡防舰支队四处攻击外,更有民间私人建造装备的私捕船(privateer/corsairs,由政府发给执照的专业海盗)到处横行,整个战争期间英国大小商船损失了八千多艘,虽然还没到致命的程度,但伤口也是很痛的。 另外一个比较让人注意的是,除了美国之外,其它国家海军跟英国皇家海军的战斗几乎都是以吃鳖收场。英国舰只的设计其实不如法国和西班牙,而法国和西班牙舰只的作战也都很英勇,但是一交手起来,不论是舰队行动还是单舰作战,法国和西班牙方面几乎都是以失败收场,而且死伤惨重:英舰通常伤亡不过二、三十人,其敌手通常都有上百人的伤亡。主要的原因可能是在于战术和炮火威力。法国的战术以远远攻击敌舰桅杆和缆绳为主,大炮角度往高处瞄,破坏敌人航行和运动能力;英国战术则以逼近攻击船体为主,大炮平平的猛轰,杀伤力自然较大。另外英国舰只多配有额外Carronade(不是商船用的便宜cannonade),近距离时发射的重弹丸或葡萄弹杀伤威力惊人。 【以下非本书内容,是个人综合其它资料的补充】 这段期间,唯一还可以跟英国海军一拼的是新建立的美国海军。虽然在数量规模和舰只大小上还远远不如,但美国海军的巡防舰在1812年战争期间几次击败英国同类舰只可以说是震惊了英国,因为他们早已认为英国海上胜利是理所当然的事。不过美国巡防舰的设计先进,他们在造宪法号等六艘巡防舰的时候,根本就像是二战前德国造袖珍战舰一样把当时巡防舰的规格加大了一号,船体较大、结构较重,可以使用更大的火炮。英国当时的巡防舰都还在36门18磅炮的规格,宪法号就已经是44门24磅炮了。英国为了应付这个威胁,师法早年对付法国巡防舰的办法,把原本两层炮甲板、74门炮的三级战舰去掉一层甲板,改装为巡防舰,以原本战舰的结构提供较坚固的舰体。这种改装巡防舰被称为 Razee。 另外,美国水手多是志愿,待遇较好,薪水相当于是陆上熟练木匠的薪水;英国水手大半是抓夫(pressed)来的,薪水只有其1/3,这都有相当的影响。 英国皇家海军1805年时一般水手月薪约1.65英镑(当时木匠一个月约4英镑,运河闸门看守员约2英镑)。但是这些钱还不能全拿,还得被船上主计长(purser)扣掉一份买衣服和杂项用品的钱。军官的待遇好很多,船长月薪28英磅,军官(lieutenant)月薪7英镑;非军官人员中,航海长(master)薪水最高,每月9.1英镑,其它木匠(运用长)、炮术长(gunner)、主计长(purser)月薪都是4英镑。不过,这些钱要等到 pay off 时才能一次领出;英国海军部用这个手段来拖欠薪水,1787年时它帐上拖欠的就有一百五十万英镑以上的薪水。更糟糕的是,有时候它根本不付!在远东水域有艘巡防舰整整22年才pay off,但是海军部竟然拒付,船上的人员没有拿到一毛钱! 在 pay off 后,非军官人员就各自放牛吃草,自己回家想办法,如果残废或死亡,有一笔金额不大的抚恤金。船长和军官可以领半薪,直到下次指定职务,当然也可就此领半薪退休。 至于劫掠分赃,程序是这样。当皇家海军捕获敌船时,会将其送回英国港口,由战利品法庭决定其是否属于战利品。如果是战利品的话,在法律上它们是皇室送给捕获有功者的礼物,如果不是战利品(如外交状况改变、误捕)会另行处理。战利品会由港口专门处理战利品的经纪人来销售,船上的财货会在市场上变现,然后看看英国海军或是其它私人愿不愿意把船买去,海军买军舰出的价钱会好一些。这些战利品变现的总额再拿来分。 战利品变现后的总额分成8份,如果有功船只属于某支舰队,指挥舰队的司令官分1/8(即使他们不在现场),有功船只船长们分2/8;如果有功船只不属于任何舰队,则船长们独占3/8。其它军官、海军陆战队队长(上尉)、航海长、舰队医生分1/8,其它陆战队军官、主计长、炮术长、运用长等专业人员分1/8,军官候补生(midshipmen)和其它低阶士官分1/8,剩下的1/4由水手和士兵平分。 战利品的分配各级间差距很大,尤其水手们人数众多平分下来能分到的其实很少。1762年英国海军攻占哈瓦那,指挥的司令分到12万多英镑,一般水手每个人还不到4英镑。不过18世纪时有一次英舰队在参与船只不多情形下逮到西班牙运宝舰队,连水手每个人都可以分到600多英镑。 有一点是,所谓有功船只,指的是捕获敌船时任何在目视距离内的皇家海军船只都有份,这个办法是为了公平性,因为实际捕获敌船的可能没有任何功劳,而是其它在场船只的关系。 战利品奖赏制度对英国海军有相当的影响,它基本上提供了一个对有能力的船长和军官相当有吸引力的奖励制度。采取大胆进取的策略不但让军官们有更多在行动中表现自己获得擢升机会,更带来财务上的实质好处,他们自然会奋力作战。但另一方面,战利品制度对舰队指挥官来说也是相当头痛,任何行动都会要考虑到战利品的获取与确保,很多时候英国舰长根本不听上级指挥,自己脱队去追受伤的敌船,不顾还有其它有战力的敌船对己方其它船只的威胁。战利品的诱惑力实在太大,而且这些舰长都知道,吃人的嘴软,舰队司令分到他们那份1/8的战利品时,再怎么愤怒大概也都抛到脑后了。 纳尔逊时代的英国皇家海军 英国海上势力自16世纪末开始崛起,历经17、18世纪两百多年来与荷兰、西班牙、法国的竞争,终于取得领先地位。但是要直到拿破仑战争之后,才彻底取得霸权地位。这个时候英国海军的代表人物自非以特拉法加岬之役一举击败法西联合舰队的纳尔逊莫属,所以这个时代的英国海军通常也被称为纳尔逊时代。 这个时代对世界海军也有相当地重要性,因为历经多年来的发展,许多英国海军的传统都是在这个时候确立的。而众所周知,英国海军对现代世界各国海军的发展有其不可忽视的影响力。因此,想要了解各国海军的传统,必须要先了解英国海军的传统;而想要了解英国海军传统,对于纳尔逊时代的英国海军的了解也将是不可或缺的。  海军实力 英国海军在纳尔逊时代第一次达到了高峰。当时的英国海军大小船舰共900多艘,总吨位860,990吨,27,800门大炮,共有151,572人,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海军,远远超出第二的法国海军和第三的西班牙海军的总和。 英国海军对舰只的分级如下,其它国家的分级大致上以英国马首是瞻。 第一级(战舰,ship-of-line) 三层炮甲板、800-900人、100+门加农炮、底层炮甲板长约69公尺,载重量约2,000吨,建造成本约10万英镑。 第二级(战舰) 三层炮甲板、750人、底层炮甲板长约65公尺,90-98门加农炮。 第三级(战舰) 两层或三层炮甲板,490-720人,底层炮甲板长约50-55公尺,64-80门加农炮。这级战舰是英国海军主力,在所有战舰中数量最多,英国在1805年时,总共175艘战舰中,有147艘是第三级战舰。 第四级(战舰) 较为旧式的战舰,两层炮甲板,350人,50-56门炮,底层炮甲板长约50公尺,建造成本2万6千英镑。 第五级(巡防舰,frigate) 两层炮甲板,200-300人,26-44门炮,底层炮甲板长约43-50公尺,重500-850吨。这是各国海军中担负最多责任、也是最有机会表现的舰只。 第六级(侦防舰,sloop) 单层炮甲板,150人,10-24门炮,甲板长42公尺,建造成本约1万英镑。 以上都是三桅的舰只,再下来的都是两桅的或单桅的辅助舰艇,如双桅炮舰(brig)、岸轰艇(bomb vessel)、火船(fireship)、巡逻艇(cutter)、炮船(gunboat)。 这里说的炮数当然都是只计算加农炮(cannon)而已,一般船上还会有其它类型的炮,像是大口径的短重炮(carronade),装在前桅楼的副炮(chaser)等等,以44门炮的「宪法」号来说,其实共有60门炮。 在这些舰艇中,最受一般人瞩目的是前三级战舰,因为它们是构成舰队作战的主力。它们坚固的结构和厚实的橡木船身,是唯一能够承受敌舰重炮轰击的舰只。而当它们高达70多公尺的桅杆上张满了白帆缓慢而优雅地出现在水平线上时,带给观看者的不仅仅是壮观的景象,更蕴含了这些舰只背后的雄厚国力和荣耀。但在实际上,这些舰只在战争期间绝少参与战斗,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外海编队巡曳,很少有与敌接触的机会。 真正纵横大洋,担负起通商保护、追捕海盗、侦察敌情等等繁重任务的都是第五级的巡防舰和第六级的侦防舰。它们船体结构不如战舰般坚实,火力也远远不如,在舰队作战时只能担任前哨搜索的任务,一旦接战它们将不得不退出战场,因为它们轻薄的船身连战舰上重炮的一次舷侧排放都承受不了。但也因为其轻巧,在速度上有极大的优势,正好用于需要高速度和运动性的任务。这些船舰有时单独、有时编成二至三艘的小支队执行任务,不论是在非洲的河口、太平洋的环礁水区,处处都可以看到它们的身影。 谈到这里,顺便来谈谈当时的美国海军。 美国海军的起源当然是在独立战争时期开始,只不过他们势孤力单,根本打不过当时号称世界最大的英国海军。美国海军当时前后有50艘小型舰只,除了一艘以外,其馀的都被英国海军捕获或击沈。但是通商破坏方面比较有成果,共派出了1600艘私捕船,前后捕获英国船只1000艘左右。 独立战争后,有一段时间美国海军都没有什么经费造新船。到了1800年前后,美国商船在地中海域受到北非回教海盗的骚扰,国会拨款建造巡防舰队以保护航运。到了1812年英美再度爆发战争时,美国海军共有17艘舰只,包括6艘大型巡防舰(44门炮的「总统」号、「合众国」号、「宪法」号;36门炮的「乞沙匹克」号、「星座」号、「国会」号)、1艘巡防舰(32门炮的「艾萨克斯」号)、2艘巡逻舰(28门炮的「亚当斯」号、24门炮的「约翰.亚当斯」号)、3艘侦防舰(18门炮的「大黄蜂」号、「黄蜂」号和14门炮的「鹦鹉螺」号)、3艘双桅炮舰,另外有一些辅助性的沿岸炮船,合共15,300吨,442门大炮,5025人。 美国海军在建造那六艘大型巡防舰时,就跟二战前的德国建造袖珍战舰一样,设计出较大的舰体,几乎要跟第三级战舰尺寸差不多,在舰身结构上相当坚固,但是却没有影响到航速。也由于结构坚固,所以它们配备的是24磅炮,而非一般标准的18磅炮。另外,美国海军使用铅皮做为药筒材质,不必在每发射一炮后用湿布擦洗炮膛内部(以免火药或丝质药袋燃烧后的残渣没有完全熄灭)。这加快了发射速度,美国海军的24磅炮可以维持每分钟3发的射速,英国海军的18磅炮可以维持每分钟2发的射速,如果是英国的24和32磅炮的话,每分钟只能发射1-1.5发炮弹。 1812年战争中英美两国海军较量的结果各有损伤,也各有胜负,不过这对才开始建立海军的新国家来说,敢于挑战当时世界第一大的英国海军,还不时有胜利战报,可让其它国家看得又羡又妒。 人员组织 在纳尔逊时代的英国海军中,一艘军舰的船长就像是个小皇帝一样,在船上有无上的权力。他可以决定手下的生死赏罚,基本上没有人会干涉他。即使是舰队司令或者是海军部,往往也不会干涉他管理船上的方式;仅有的极少数船长被惩罚的例子真是凤毛麟角。船长们通常都用严刑峻法来管理水手,任何轻微的小过错可能就会引来一顿鞭刑,鞭刑都是在全体船员面前公开执行,用的是所谓的九尾鞭(cat of 9 tails),一鞭打在背部就会让人痛不欲生,四五鞭可能就让人失去知觉——不过,没有昏迷受刑那么好的事,失去知觉的话就会暂时停刑,等到用冷水泼醒后继续执行。情节严重如企图叛变等的话,这鞭刑要对全舰队展示(whiped around the fleet),用一艘小艇划着犯人到舰队中每只船旁,水手全部集合到舷边观看,每艘船旁打25鞭。更严重如叛变或叛逃的则是绞刑伺候。 担任船长是个很孤单的职位,他有无上的权力,同时也要负完全的责任。他每天都在自己的舱室内单独用餐,再也不能在军官室跟同伴喳呼;当他到后甲板上时,所有的军官会把靠上风的一边让给他,自己避到下风处来;即使他想跟下属军官交谈,也都要保持着正式的态度,下属对他也都尽量保持距离。相较之下,即使是在海上指挥支队或舰队的将军(admirals)们都没有他这么孤单,他们手下都还有副官(flag captain和flag lieutenant)和秘书,还可以私下不拘形迹地交谈。在海上长期的孤单和压力,难怪造成许多船长都用刑罚来发;一些比较好的船长则往往养成了一些怪癖,例如养宠物,把猫狗鸟笼带上船并不稀奇,养一些珍禽异兽如狒狒、乳牛(当然是为了有鲜奶喝)也还可接受;有个船长在船上养了只大象,大象还会用鼻子帮忙拉帆缆,那就太让人匪夷所思了。 在船长的阶级中,舰长(captain)是最重要的一个阶级,可以说相当于现代的海军上校。他们的薪水根据指挥的船只大小而有差异,新升的舰长当然都是指挥较小的舰只,但至少都有第六级的侦防舰(sloop)以上。他们这一级内晋升则是看所指挥的舰只的大小,有功或者关系好的舰长可以被提升去指挥较大的舰只,不过一般说来还是看年资。同级舰只一起行动而没有指定准将(commodore),则自动按照舰长年资排指挥次序。当然啦,也不是所有舰长都能分到船舰指挥,也有很多被认为较差的舰长或者运气不好被排挤的舰长无船可用,眼巴巴地待在岸上领半薪。舰长升少将(rear-admiral)则完全看年资,所以只要活得够久,资深的将领们死光了或退休了,即使被干晾在岸上十几年的舰长有朝一日也还是可以升将军。当然了,这些废柴升了将领后一样没有指挥权(所谓的黄旗将军,yellow admiral),不过将级的待遇很优厚,所以他们即使领半薪也可以过得很舒服。1816年时英国海军里上、中将不计,单单少将就有75名,可没有那么多指挥位置给他们坐。 升了将军后就等于是进入另一个阶级的特别俱乐部中,除了待遇优厚外,这些人形成了一个外人格格不入的小圈子,对海军内部事务有极大的影响力,特别是人事方面。晋了将级还有指挥权的则称为红旗、白旗、蓝旗将领,一样按照年资逐级递升中将(vice admiral)、上将(full admiral),以及后来的大将(admiral of fleet),像纳尔逊缔造这么大的战功,在死的时候也不过是中将。当了少将通常就能指挥海军支队(squadron)或军港设施,要指挥舰队(fleet)则需要至少是中将。所谓的准将(commodore)并不是个永久职务,是临时性对舰长的指派;当临时有需要组成或派遣海军支队,但没有适当将级人选时,则从该支队中指定一名资深舰长担任整个支队指挥之责,可以在桅杆上挂代表准将的长条旗。这个职位在任务完成后解除。 在舰长这一阶级之下还有副长(commander)也可担任船长,几乎都是指挥第六级的侦防舰(sloop),由于级职不上不下很尴尬,到了十九世纪中就全改成担任大型舰只的副船长。尉官(lieutenant)也有担任船长的,不过指挥的一定都是双桅炮艇(brig)、岸轰艇(bomb vessel)之类辅助船只。 在舰长担任船长的舰只上,视舰只大小会配有一到多名尉官(lieutenant),在一级战舰(如纳尔逊的胜利号)上,尉官数目可能多达六名,第六级的侦防舰(sloop)上可能就只有一名尉官。这些尉官在舰上的排名也是按照升尉官的年资来算,所以在某一艘船上的大副(first lieutenant)调到另一艘船上可能就变成六副(6th lieutenant);也有可能从另一艘船调来的四副马上把原来的大副挤成二副。 这排名的先后跟薪水奖金无关,但是跟晋升成副长或舰长的机会大大有关。由于尉官要升副长或舰长比舰长升少将还难,后者只要耐心等就行了,前者则要靠关系、名气、运气(重要程度依次递减)。所以没有关系的就要打名气,有了一点名头了,自然会有上级长官来认养这些「可造之材」,也才会搞到关系。而能打名气的机会就只有靠舰长在撰写作战或工作报告时附带一提,当然罗,这机会也得按年资排名下来,除了大副之外其它的尉官也都没什么机会被提到。至于关系、名气两无的,只好纯靠运气。如果运气不错,船长在战斗中阵亡或负重伤,尉官临时接掌指挥权后又能有杰出表现取得胜利,多半就能被委任晋升为副长或舰长。当然罗,大部分时候大副接手的机会比较多;而舰长、大副、二副、一路到五副全挂了,让六副接管的可能性不能说是没有,只不过这种事如果真的发生的话,这六副运气也太好了,大概也不必在意舰长一职,直接去买彩票就可以富裕过一生!   谈到这里,那么,纳尔逊是三者中的哪一种呢?当然罗,他是靠———关系!别怀疑。他进海军当军官候补生(midshipman)时,介绍人是他的舅舅,当时是资深舰长,后来当到海军主计长。要不是有这么好的关系,纳尔逊那能在18岁时就通过尉官考试,20岁就升舰长? 尉官以上在英国海军称为军官(officer),可以有指挥之权,也才被认为是绅士阶级(gentleman)。在军官之下,有一群专门技术人员,阶级在军官和士官之间。他们之中最高的是航海长(master),负责船只航行的操控、测量位置、绘出航线等等,多半是在商船上有丰富经验的领航员来担任。他的地位仅次于尉官,但在待遇上是平起平坐。其下是船医(surgeon),再下来是主计长(purser),负责购置船上的补给品,另外也是水手们的福利社长,薪水不高,但是可以从福利社收入中贴补。最后是牧师(chaplain)。他们的地位待遇和军官类似,也在军官室和军官们一起用餐,但是不负指挥之责。 再下来就是一些士官长级的,如操舵长(quartermaster)、帆缆长(boatswain)、枪炮长(gunner)、木匠,他们地位和军官候补生(midshipmen)类似,不和军官们一起用餐。操舵长除了掌舵外,还负责储存库的管理,以及食物饮料的发放。帆缆长除了维护调度帆缆外,他手下的帆缆士官(boatswain\'s mates)也担任管理水手的任务,手里往往拿着一段绳头(际名「启动器」 starter),对动作太慢的水手身上就是一鞭下去,「帮助」他们启动一下。枪炮长其实不管发炮,而是负责大炮的维修,作战时指挥发炮的还是尉官们。 军官候补生(midshipman)的位阶则比较模糊,他们多是未成年的少年,在军舰上实际学习航海和作战。这些少年通常都是中产阶级家庭的庶子,大约在13岁就上船担任军官的杂役,两年航海生活后,15岁时可以透过介绍人成为候补生,满20岁时就可以参加尉官考试。这些是规定,当然就有很多人想办法「规避」,例如虚报年龄,假造资历(名字登记在船上但实际上没有上船那么久),前面说的纳尔逊18岁考过尉官,20岁升舰长就是一例。当然也有运气或关系不好的,他们可能头发都灰了还是个候补生,怎么样也考不过。虽然有些弊端,但是这个制度大体上还是好的。这些候补生从实际工作中学习,跟士官长、士官、以及水手们一起并肩工作,在桅杆上爬上爬下,在底舱中挥汗如雨,比较可以了解下层水手们的想法。当他们以后成为尉官、舰长、甚至将军时,这段经验会对他们的领导统御大有帮助。 再下一级,也就是上面那些技术人员和士官长们的助手,如航海士官(master\'s mates)、帆缆士官(boatswain\'s mates)、枪炮士官(gunner\'s mates)等,算是士官阶级。其中最多的是枪炮士官,协助枪炮长维护检修大炮,他们下面又各分管炮组长(quartergunner),每个炮组长管四门炮。一艘战舰上可能有多达四名炮术士官,20到25名炮组长。 再其下就是水手,又分老手(able seaman)、熟手(ordinary seaman)、和生手(landsman)。老手通常有多年经验,对航海很熟,薪水比较高,也能够上桅杆处理帆缆,熟手其次,而生手通常是刚抓来的,连上下左右都搞不清楚,薪水和地位都最低。当时的英国海军虽然号称使用征兵制(conscription),其实根本没有制度。每艘船的船长在港口整备的时候就会派出抓夫队(press gang),四出抓夫(press),目标当然最好是水手,但是往往只要是四肢健全不痴不呆,即使完全没看过海的也都一起抓来。方法呢,用骗用拐用灌酒都可以,有时根本就是公然绑架。如果真的怎么样都抓不足人,就到监狱里去找囚犯充数。这也难怪船长们要用严刑峻法来管理水手,而水手们一有机会就会叛逃。甚至迟至半世纪后的1865年,当英国海军太平洋支队的旗舰「萨特雷治」号在旧金山入港时,都还有1/3的水手跳船叛逃。 除了水手外,船上还有一群低层社会来的儿童或少年,多半是贫困家庭出身,到海军来混口饭吃。他们平时替士官长和士官们当杂役,战斗时则负责到火药库搬运装药包到各炮,所以又称为「药猴儿」(powder monkey)。年纪稍大,他们自然可以成为熟手或老手,甚至升上士官或士官长,也算一个出身。 舰上日常作息 舰上每天作息分成每四小时一班,用沙漏计时,从中午12点开始,甲板钟敲8响,12点30分敲1响,1点钟敲2响,1点30分敲3享,依此类推到4点钟敲8响时就换班,然后重新开始。大部分水手分成两班,每轮值四小时,休息四小时,无分昼夜,但是为了有所变化,在下午4点到8点的班缩短成两个小时的两个班,所以每天每人轮值时间有所变化。下面是轮班时间: 中班/午夜班(Middle, graveyard watch): 午夜至0400 早班(Morning): 0400至0800 上午班(Forenoon): 0800至1200 下午班(Afternoon): 1200至1600 第一狗班(First dog): 1600至1800 第二狗班(Second dog): 1800至2000 第一班(First): 2000至午夜 快到早上四点钟的时候,操舵长把下一班轮值的军官候补生、士官、和军官唤醒。然后帆缆长站在舱口吹「全体注意」哨,然后把左舷班(或右舷班)叫醒到甲板上点名。点名后换班,更换了望哨,测量船速,把结果记在记事板上。下班的水手回到下层甲板去睡觉。 4点过后不久,木匠和帆缆长开始修理工作,厨师点燃炉火煮燕麦粥当早餐,把烤焦的面包放在水里煮当咖啡。 5点钟时,当般的水手开始洗甲板,并且用一种浮石来把甲板磨得洁白光亮,然后用拖把水桶把甲板弄干,同时也把舱面上所有金属(通常是铜)表面擦得发亮,有任何多馀的缆绳都要整理好盘成螺圈状。 7点钟时,这些工作差不多完成,大副来到甲板上监督。在7点30分时,帆缆士官吹哨,「收吊床」。所有在低层甲板的水手把吊床收起,都到甲板上来把吊床绑在帆缆上。 8点钟时,船长来到甲板上,视察过后,下令开始早餐,水手用餐时间约半个小时,之后换班。上午班的水手把需要清理的袋子和箱子从底层甲板搬上来清理,准备午餐食物,协助航海长重排储存舱里物品的位置以改善船的航行重心,修理大炮等等。没有值班的水手可以睡觉、聊天或整理个人仪容。 11点钟(钟敲六响)时,船长检查轮班的军官候补生的记事后,逐一听取枪炮长、主计长、帆缆长、木匠、军官和大副的报告。之后如果要执行惩罚,就把全船水手召集起来,帆缆长会准备好一个木架,把犯错的水手脱掉上衣绑在上面执行鞭刑。 快到中午的时候,航海长、航海士官、还有军官候补生会来到甲板上,使用六分仪观察太阳高度,计算出船的纬度(这个时代海上经度还无法准确测量,必须用推算法)。准正午时,值勤军官向船长报告时间,然后甲板钟敲8响,帆缆长吹哨,「晚餐开始」。 晚餐(其实是午餐)通常一成不变,不是水煮的腌牛肉就是腌猪肉,配上冷豆汤,长虫的硬面包(biscuit)和奶酪。原则上军官们吃的也一样,不过他们在上船前通常会自己掏腰包合资另外购买食物,要丰盛得多了。用完餐后,每名水手可以获得一份烈酒的配额,半品脱的兰姆酒混上半品脱的水做成的饮料(称为gorg),这是很多水手赖以支撑过每天单调而艰困的海上生活的精神寄托。许多人宁愿被处鞭刑也不愿被扣发烈酒。如果是从英国本土出港还不到一个月内,每人每天还会配发一加仑的啤酒(一个月后啤酒就坏了),其它地方的舰队不太容易弄到啤酒。 1点30分(钟敲三响),下午班的水手回到岗位上。不过船长或大副通常会在这个时候召集全体水手进行各种训练演习,包括消防、登船攻击防御法、操帆、炮术等等。 下午4点钟时,换成狗班(dogwatches),各两个小时。这其间会再吃一次饭,然后配发另一份烈酒。日落前,船上陆战队的鼓手会打出「全体备战」的鼓号,全体水手就战斗位置。军官们各自检查自己负责的区域,有不合格的水手或者酒喝太多的水手(私底下烈酒配额当然可以交换,也可以拿来赌的)就会被记下名字或甚至上脚镣,等到第二天上午处置。一切就绪后,解除战备,水手们就从帆缆上把吊床解下来拿到舱底挂开来。 晚上8点钟时,再次换班。下班的水手趁着午夜接班前赶快抢时间睡个几小时的觉。全船陷入寂静无声当中。午夜12点,第一班换上来。然后到清晨四点钟,又是一个轮替。如此日复一日,可以说是海上生活都是这么单调。    近年比较热门的就是上面说的 Horatio Hornblower 迷你影集系列,原著小说作者是 C. S. Forester,由美国 A&E 和英国 BBC 合作拍成迷你影集。书有十几本,目前拍了三本,共10集。片名是: The Even Chance Fireship The Devil and the Duchess Lobster and Frog Mutiny Retribution Loyalty 1 Loyalty 2 Duty 1 Duty 2 电驴上找找 Hornblower 应该有,可能没有字幕就是了。 早年好莱坞也曾经根据这小说拍过电影,片名「Captain Hornblower」,由葛里葛雷匹克主演。 至于书嘛,有一本「拿破仑失落的舰队」,讲尼罗河之役,是中文繁体版的,不晓得大陆方面有没有关于纳尔逊的书籍。 -------------------------------------------------------------------------------- 我给这部影集打4颗星(满分). 电影音乐也非常好听啊. 看了影集, 我深深感到我们的满清王朝与英国皇家海军交手, 一点赢的机会都没有. 落后太多啦. Horatio Hornblower这个人物太完美了, 不过还是非常可信的, 我很喜欢他. 我现在要去图书馆借书来看, 了解后面的事. 感谢Light兄介绍这么好的影集. 不知Light兄能不能先透露一下后来的Hornblower的结局\? -------------------------------------------------------------------------------- LIGHT的资料对美英在五大湖巡航舰之间的战斗有些夸大,即使在后来美国人承认在北方的胜利其实对整个的英国海军并不构成威胁。 对水手来源问题,纳尔逊时代的资料我找不到,就参考马汉1885担任南美洲海上任务舰长的通信来看,1860到1890年之间美国海军水手几乎全是从当地招募(或者是欺骗或绑架?),其中竟然有中国人,舰上只有中高级军官是本土委派,这样是不是和英国的资料弄错了? -------------------------------------------------------------------------------- 第二次美英战争中,美国初期在伊利湖和桑普兰湖获得大胜,实际上从大西洋到太平洋沿岸都是被皇家海军封锁着,如果不是陆军的胜利,美国能不能继续独立都是问题。 -------------------------------------------------------------------------------- 结局吗?他后来因为表现杰出受赏识,升了舰长;指挥战舰以一对四被俘;从法国人手中逃出;第二任太太娶了威灵顿公爵的妹妹;到波罗的海促成拿破仑军队大崩溃;最后升上海军上将退休(这表示他活得够久!)。 Hornblower 当然很完美,因为这是小说英雄人物。 -------------------------------------------------------------------------------- -------------------------------------------------------------------------------- 美国海军在19世纪初建时的水手素质较佳,后来因为西部开放,人都往西部跑,加上水手薪水几十年变动很少,自然没有人愿意过危险低酬的海上生涯,整体素质下降。这在后来出现的快速飞剪船上征募水手的困难就可看出,连商船都如此,军舰当然更困难。 至于长驻在外国水域的船只,除了军官之外,不会把水手从本国万里迢迢地运来补充,自然是当地雇用。这在当时是很普遍的作法。 1812年战争中并不是只有伊利湖和查普林湖的小舰队战斗(虽然那两次都是美国胜利): 1812年8月19日美国巡防舰宪法号(44门炮)重伤英国巡防舰Guerriere号(38门炮)。 1812年10月18日美国侦防舰大黄蜂号(18门炮)重伤英国侦防舰Frolic号(18门炮),但自己帆缆也受损,逃不过后来出现的英国战舰Poictiers号(74门炮),被迫投降。 1812年10月25日美国巡防舰合众国号(44门炮)俘获英国巡防舰马其顿人号(38门炮)。 1812年12月29日美国巡防舰宪法号(44门炮)俘获英国巡防舰爪哇号(38门炮)。 1813年2月24日美国侦防舰黄蜂号(18门炮)击沈英国侦防舰孔雀号(18门炮)。 1813年6月1日英国巡防舰香侬号(38门炮)俘获美国巡防舰乞沙比克号(36门炮)。 1813年8月14日英国侦防舰鹈鹕号(18门炮)击沈美国侦防舰Argus号(16门炮)。 1813年9月3日美国双桅炮艇企业号(12门炮)俘获英国双桅炮艇拳手号(12门炮)。 1814年4月29日美国双桅炮艇孔雀号(18门炮)俘获英国侦防舰Epervier号(20门炮)。 1814年3月21日英国巡防舰菲比号(36门炮)和侦防舰Cherub号(18门炮)俘获美国巡防舰爱塞克斯号(32门炮)。 1814年6月28日美国美国侦防舰大黄蜂号(20门炮)击沈英国侦防舰麋鹿号(18门炮)。 1814年9月1日美国侦防舰大黄蜂号(20门炮)击沈英国侦防舰Avon号(18门炮)。 1815年1月15日英国袖珍战舰雄伟号(56门炮)、巡防舰Endymion号(40门炮)、巡防舰Tenedos号(38门炮)、侦防舰Pomone号(18门炮)包围俘获美国巡防舰总统号(44门炮)。 1815年2月20日美国巡防舰宪法号(44门炮)俘获英国轻巡防舰Cyane号(22门炮)和Levant号(20门炮)。 1815年3月23日美国侦防舰黄蜂号(18门炮)俘获英国双桅炮艇企鹅号(18门炮)。 美国海军在这段时期对英国海军一对一单挑毫不逊色,绝大部分都还占上风。这对输得倾家荡产的法国和西班牙海军来说是不可想象的事。 1812年战争起因是英国海军在海上强制搜索美国商船以执行对欧陆经济封锁,并且常把美国籍船员抓去当水手(又是pressing),所以美国民情激愤才宣战。但是宣战后没几天,连宣战的消息都还没传到英国,英国已经取消对美国船只搜查的措施,所以这场战争打得莫名其妙。对英国来说,欧陆上的拿破仑才是心腹之患,年轻小伙子的美国火气大来挑衅自然要应付。但要把美国灭掉?没那么容易。 再看一次我自己的文章,只说“1812年战争中英美两国海军较量的结果各有损伤,也各有胜负,不过这对才开始建立海军的新国家来说,敢于挑战当时世界第一大的英国海军,还不时有胜利战报,可让其它国家看得又羡又妒。”,不知“夸张”一词从何说起。 -------------------------------------------------------------------------------- 不夸张么,我倒觉得夸张。 美国直到1890年以前都没有什么象样的海军,无论在吨位上还是水平上都无法与英国皇家海军相提并论,所以有个绰号叫影子舰队。 在大湖上的战斗我已经说过是同英国分舰队规模作战,当时英国的注意力全集中在欧洲上自然不会理会也没精力来理会新大陆上崛起的赤佬,美国在己优敌劣并有地利之势情况下得胜几场也算不得就步入海军强国的行列。 好比两个巨人相斗一个矮人在巨人屁股上踢了一脚,巨人虽然发怒却也暂时没机会报复。 美国人向来敢于和强敌开战,在188*年美洲危机在美国海军最虚弱的时候也有胆量和英国开战。 美国海军于1885年开始的造舰计划,史称ABC巡洋舰,亚特兰大,波士顿,芝加哥号现代战舰,排水量4600-5200吨,到1901年其计划更新为每年建造3-4艘16000吨级战舰,1905年计划变更为22000吨级战舰,美国海军实力从世界排名第五跃为第二位,罗斯福16艘大白舰队环球巡航更标志美国海军崛起时刻。 想当年大清也是认为所谓英吉利法兰西是乱匪杜撰,宜发兵剿灭,倘若胜个一场两场如今也是一段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