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旺扎的雨靴
  • 蓝光
旺扎的雨靴

旺扎的雨靴

主演:
周拉多杰,朋毛样专,金巴,先玛吉,尕代扎西,东主才郎,完玛多杰,尼玛太,才多,乐加才旦
备注:
Wangdrak's Rain Boots 正片
类型:
剧情片 剧情,儿童
导演:
拉华加
年代:
2019
地区:
大陆
语言:
国语
更新:
2024-02-17 18:40
简介:
入围第68届柏林国际电影节新生代竞赛单元。该片由北京电影学毕业生拉华加担任编剧、导演,著名导演万玛才旦担任监制,著名摄影师吕松野担任摄影,青影厂陈中国和文学系孟中担任制片人。  改编自才朗东主同名短篇小说,讲述了生活在藏地农区的小男孩旺扎一直想拥有一双漂亮的雨靴。然而.....详细
相关剧情片
旺扎的雨靴剧情简介
剧情片《旺扎的雨靴》由周拉多杰,朋毛样专,金巴,先玛吉,尕代扎西,东主才郎,完玛多杰,尼玛太,才多,乐加才旦主演,2019年大陆地区发行,欢迎点播。
入围第68届柏林国际电影节新生代竞赛单元。该片由北京电影学毕业生拉华加担任编剧、导演,著名导演万玛才旦担任监制,著名摄影师吕松野担任摄影,青影厂陈中国和文学系孟中担任制片人。  改编自才朗东主同名短篇小说,讲述了生活在藏地农区的小男孩旺扎一直想拥有一双漂亮的雨靴。然而,等他拥有了一双雨靴之后,却一直没有下雨。他盼望下一场大雨从而能够在雨天穿上这双雨靴……
旺扎的雨靴相关影评
@豆瓣短评

《旺扎的雨靴》2018

为什么中国的青年导演在自己的处女作(或第二部作品)中如此喜欢拍儿童呢?宁浩的《绿草地》(2005)、万玛才旦的《静静的嘛呢石》(2005)、《河》(2015)、《旺扎的雨靴》(2018)都是纯正的儿童电影;还有与儿童相关的:《鸡蛋和石头》(2012)、《八月》(2016)、《米花之味》(2017)、《西小河的夏天》(2017)……我们只简单列出了一些比较明显的例子。

好的处女作总是带着个人印迹,但这个现象小说明显甚于电影。语言逃不脱主观的加工和处理,而影像则可以是一种客观的建构。处女作带着个人的生命经验,个体的思考,一种对风格的摸索,虽然并不一定彻底成为后续作品的图示,但总能从中寻见各类微渺的痕迹。“每个成人都曾经是孩子”,如何呈现儿童世界,每位青年导演都有切身经验。

比起拍摄成人来说,拍摄儿童既容易又困难。容易是指儿童的言行更加自然,是对与生俱来天性的发挥;相对而言,成人所接受的一整套“表演”习惯,已经让他们误以为“自然”乃天然。成人的自然是很少的,总会有一套对自我形象呈现的规则,在指导他们于日常生活中“表演”(《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拍摄儿童困难,则指儿童注意力难持续集中,因而你很难给他讲戏,让他像成年人一样表演。

我们可以说,纪录片即便标榜自己的客观性,但恐怕永远达不到彻底的真实。呈现于影像中的现实之人并不是在表现他们的自然生活,也许他们是这么想的并努力着,但距离总会出现。摄影机一旦摆置在他们面前,无论介意还是不介意,对象呈现出来的结果肯定与没有摄影机的情况有异,即便相差的程度是相当浅的。

到底什么是真实的自我,怎样才算最自然的表现,这对每个成人来说都是一个谜。我们接受了太多来自社会、文化和礼俗的规矩,层层叠压在自然的本性之上,掩盖于最底层的天性便难以寻见。纪录片去拍一些异常之人,比如王兵所选择的:自力更生的流浪汉(《无名者》)、精神病人(《疯爱》)、大山里的留守儿童(《三姊妹》)……看来是创造真实效果的方法。这些人相对来说被社会边缘化,他们学不会所谓“正常”的行事规则,从而主动或被动地被区隔出去。

由此看来,纪录片所标榜的“真实”往往是个伪命题,里面有加工、偏移的成分在,而且这种与“真实”间的距离无法克服。因此我们需要虚构,虚构决非简单地出于构建幻觉的目的,而是要迂回地抵达“真实”。既然纪录片无法克服的乃是彻底的真实性,那么通过“明目张胆”的虚构来表达真实便是可能的,这种真实比从现实中捕捉的真实更高级、更抽象。

回到电影中的儿童这个话题,拍摄儿童很简单。一方面,你可以很真实地将儿童的自然状态给拍出来,甚至不必使额外的力,只需给孩子提供自由的空间,让他们自然行动即可。这样拍下来的影像是非常真实的,会呈现出纪录片的质感。对于儿童来说,甚少我们在谈到成人时所说的“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他们还没有这种意识,也没有被转化为为潜意识,暗地里指导人的言行举止。

当然,困难也非常明显。儿童的世界并非成人世界那样是由一套规则建构并引导着,你想让儿童按照你的意思表演,绝不能像对一位成人演员那样告诉他怎么“演”,如果导演聪明的话,他应该要懂得进入儿童的世界,得先和他们做朋友,然后让角色去适用他们,而不是让他们去适应角色。儿童演员与成人演员间的差别显现了出来:后者可以违背内心意愿去呈现导演想让他呈现的任何效果,而前者最好是让他们“演出”自己,也就是没有表演。

拍摄儿童无形中为影像增添了真实感。对于初出茅庐的青年导演来说,如何捕捉到真实困难重重。一方面是社会状貌的层层叠压,真实已经隐没难寻了。就像成人一样,城市生活也加上了层层伪装,而不是像农村生活那样将真实敞露在外。除了通过儿童的表演来捕捉到真实,呈现农村生活也是青年导演走捷径的方法。相比于表现城市中成人生活题材的电影,乡村儿童电影是最简单、最容易取得成绩的类型。

事实难道不是这样吗?通过拍摄一部乡村儿童电影作为练手的处女作,然后再走向更广阔的影像世界,《绿草地》和《静静的嘛呢石》均是如此。这是一条拍出好作品的轻便捷径,而且能规避掉许多审查难题。甚至,讲述儿童的简单故事还能设计深层的寓意。伊朗电影为我们作出了杰出榜样,儿童电影正是伊朗电影人在受限的情况下创造出的辉煌遗产。我觉得,这同样适用于中国的青年电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