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的火花

心灵的火花

主演:
王苏娅,周国宾,叶志康,高淬,屠茹英
备注:
HD国语中字
类型:
剧情片
导演:
沈耀庭
年代:
1982
地区:
大陆
语言:
更新:
1970-01-01 08:00
简介:
陈师傅的自行车被偷了,半个月后偷偷送回来。他还汇了25元。请原谅他。林主任对这件事产生了兴趣,与公安民警张安平一起寻找还车人,并找到了一名新工人王成林。以前,王林成和一帮小弟经常偷自行车。家里人再怎么劝,都无济于事。正是徐老师的启迪和启迪,让这些孩子变得更好。生日那天.....详细
相关剧情片
心灵的火花剧情简介
剧情片《心灵的火花》由王苏娅,周国宾,叶志康,高淬,屠茹英 主演,1982年大陆地区发行,欢迎点播。
陈师傅的自行车被偷了,半个月后偷偷送回来。他还汇了25元。请原谅他。林主任对这件事产生了兴趣,与公安民警张安平一起寻找还车人,并找到了一名新工人王成林。以前,王林成和一帮小弟经常偷自行车。家里人再怎么劝,都无济于事。正是徐老师的启迪和启迪,让这些孩子变得更好。生日那天,她给失去双亲的周莹买了一个蛋糕。周莹后来成为了一名自行车手。这件事让王成林非常感动。他用第一个月的工资给妈妈买了老花镜。浪子回头,让妈妈哭了。 “小哥”不信自己好转,偷了一辆自行车给他,王成林把车还给了车主。它还与警方合作,抓捕习惯性盗窃自行车的人。
心灵的火花相关影评
@豆瓣短评
她点燃着孩子们心灵的火花
范达明
 以教育战线为题材,表现师生关系的影片,我们看过一些。但是以工读学校为背景,以表现教育改造青少年失足者为题材的影片,除了外国的《教育的诗篇》外,国内恐怕是鲜见的。因为像工读学校这类事物,本身也是针对“文革”的后遗症产生发展起来的。因此,浙影拍的《心灵的火花》一片是使人倍感亲切的。它从一个角度,反映了我们今天时代的某些特殊矛盾,及其获得正确处理的积极成果。
 影片取材于一年多前湖北省沙市发生的一起偷自行车的人又主动送还自行车的新闻报道,剧本原名《还车的人》,所以我们湖北观众看了会有共鸣。经过编导的艺术构思,拍成的影片仍以“还车”作为全片引出故事的线索,地点改到了杭州;重点则在塑造工读学校女教师许老师的艺术形象上。
 我们一般都喜欢把师生关系比作园丁与花朵的关系。在这部影片中,许老师的教育对象不是一般的学生——他们是一个个受创的心灵,一朵朵遭残的花朵。许老师与凡俗观念不同因而也是可歌可泣的地方,正在于她不是把这些学生看作曾经是社会的寄生虫与害人者,而是更进一步把他们都当成了自己的孩子来对待。在她的身上体现的是人类最伟大最可贵的感情——母爱:不对他们另眼看待或加以歧视,而是以自己母性的慈爱、严厉与气度,尊重他们人所共有的人格的尊严,信任他们,耐心地启发、帮助他们,始终相信他们会改好,会有美好的未来。影片通过很多具体事例,如她为一女学生周莹送去生日蛋糕,亲自把逃校的王成林找回来,给他送白球鞋,为他理发,他离校后又到处为他找工作……影片以此来展现她独特的教育方法、感人的情操与高贵的心灵美,其中有些戏相当感人。而女学生周莹后来所以能成为全国自行车赛冠军并与一公安人员相恋爱,王成林所以在离校后能当上工人,又在接受了别人偷的车后能立即醒悟,主动还车,并赔人损失,应该说完全是许老师,是工读学校对他们的正确教育与社会改变了对他们的偏见的结果。在许老师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伟大教育家马卡连柯的爱的教育的影子。她是重新点燃这些失足青少年心灵对生活的信念、对未来的希望的火把。影片对工读学校制度的赞颂,正好体现了我们社会主义制度全面地积极地教育人改造人的成果和优越性。
 影片结构较新颖,题材来源于社会新闻,既富有教育学、社会学的哲理性,又以“片中片”的形式追求一种纪实的风格。我曾有机会在影片开拍前夕访问过该片编导、上影厂的沈耀庭同志。他今年47岁,正当盛年,是部队电影放映员出身,从写影评做电影记者到进电影厂当场记,完全是在实践中自学起家,已独立执导过《东港谍影》、自编自导过《405谋杀案》等破案片。他曾说,要提高电影的文学价值,不能光搞情节片,要重点写人。《心灵的火花》自然未全脱去破案片的风格,但它无疑已经把重点移到人物性格与心理刻画上来。这是影片的重要收获之一。
1982年11月4日写于YC
原载《西陵报》1982年11月7日第4版
2009年1月4日录入电脑于杭州梅苑阁
相关链接
影片信息
浙江电影制片厂1982年拍摄彩色(遮幅)故事片(11本)
编剧:沈耀庭、陈镇江
导演:沈耀庭
摄影:张富贵、周平
主演:王苏娅(许老师)、周国宾(王成林)、屠茹英(王成娟)、
薛淑杰(周莹)、高淬(王母)、叶志康(张安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