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D中字
广岛核爆

广岛核爆

主演:
其他
备注:
HD
类型:
科幻片
导演:
其他
年代:
2005
地区:
欧美
语言:
英语
更新:
2024-01-16 11:05
简介:
这是二十世纪的一个重要时刻——世界上第一颗袭击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原子弹在日本广岛投下,这是一次科学、技术、军事和政治的冒险。...详细
相关科幻片
广岛核爆剧情简介
科幻片《广岛核爆》由其他 主演,2005年欧美地区发行,欢迎点播。
这是二十世纪的一个重要时刻——世界上第一颗袭击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原子弹在日本广岛投下,这是一次科学、技术、军事和政治的冒险。
广岛核爆相关影评
@豆瓣短评

 动画版《赤足的小元》当初带给了我不小的震撼,与其他以核爆为题材的作品有所不同是,本片主题非常尖锐,认为日本政府必须为广岛和长崎的核爆悲剧负上很大责任。
 这部动画由黄金三角“真崎守+川尻善昭+丸山正雄”制作完成。客观地说,《赤足的小元》并非这对组合的顶尖之作,在故事结构上本片确实有诸多不足的地方,但在思想上它却显得尤为难得,是典型的左翼之作。
 所以当得知本片被重拍成真人电视剧SP(以下简称SP)的时候,我颇为期待,又有点担心,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在日本左翼片现在已经很难看到了,涉及二战的作品能像《李香兰》和《溥杰与王妃》那样,用几个镜头表现日军的确欺负过人,就已经非常难得了,而出品于80年代的《小元》放在今天显得过于激进。幸好SP最终并没有减低批判力度,看了一下资料,剧组在影片开拍前就已经明确地强调了这一点,希望能在这个时代保持战争反思片的流传。
 大概是为了突显战争的残酷,动画版有诸多令人反胃的血腥镜头,尤其掉眼球的画面多次出现,SP出于理念推广的考虑,对血腥画面进行了全龄化处理。
 SP长达3小时(分两集播出),保留了动画版的大部分内容,在此基础上新增了几段剧情,大体上有:
 小元的父亲因其反战主张受到的各种不公正的对待,动画版因为篇幅所限只是用只句台词带过;
 核爆后小元一家人不得不寄人篱下,并因此饱受白眼(这点可参见《再见萤火虫》);
 新增角色“浩二”,剧中是小元的大哥,和其他家人所不同的是,浩二是一个被军国主义洗脑很深的青年。剧组加入这个人物显然是为了更好地诠释一个时代的混乱,用意固然很好,但从实际剧情来看,浩二一角始终没什么存在感,且不说把他的戏份删掉也无甚影响,就是在理念表达上,无论反战派还是好战派、亦或体现亲情之类,片中都已经有大量的代表人物,并非一定要有浩二这一角色。
 此外还有不少细节对动画版进行了补充,如提到朴先生是外国人(有可能是朝鲜人)。
 无论动画版还是真人版,《赤足的小元》都拒绝一味地喊痛喊冤,而是深入思考核爆前后的各种社会问题,花了相当多笔墨去叙述当时广岛居民的生活状况,其中穿插着诸多对军国份子的尖锐批评。在众多核爆题材的作品中,《小元》在日本一直拥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在批判手法上,SP的用词比动画版温和了许多,相对没那么尖刻,更多的时候是用行动和事件来完成理念的传达。
 SP的上集重点叙述二战时期反战人士的不幸遭遇,下集则突显小元一家如何在艰难的环境中求生存。
 《赤足的小元》的原作者中泽启治主张核爆的悲剧不能只怪美国的残忍,还得追究日本政府的责任。因为核爆只是一种战争非理性的体现,如果战争早点结束,哪怕提前一个月,那么就可以避免很多平民的死亡,在这点上,日本政府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政府并不想保全人民,相反,他们需要人民为了保护他们而不断地去死,才能继续存在下去。
 在当时的日本,反战等于“卖国”(日语中的“非国民”相当于我们的“卖国贼”,是个很严重的“罪行”),谁被扣上一顶“非国民”的帽子就别想翻身。在一些日本二战片如《战争与人》、《战争与青春》、《我对青春无悔》中都有相关的剧情表现了这一荒谬的现象。
 为了打压反战人士,日本政府施行了多种残酷的手段,反战派受到的惩罚,轻则像剧中小元的父亲那样,被关进监狱里毒打一顿,重则处以无期徒刑甚至绞死(《战争与人》的主演泷泽修就因反战被打入大牢,二战没有结束的话,他一辈子都得呆在监狱里),而最恶毒的是,谁喊反战就将谁“优先”送到前线,让他们当炮灰去(别忘了反战人士也是有家人的,他们拒绝服从的话受惩的并非只是自己,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被拉去当炮灰时不敢逃走的原因)。
 政府管理好一个国家、让人民过上正常的日子是应该的,就像法官不能贪污一样的应该,就像丈夫妻子不能有婚外情一样的应该,就像父母抚养孩子一样的应该,这是政府管理国家应尽的义务,是一种责任,而不是政府对民众的“大恩大德”,政府没有尽到义务,它就不配被民众所爱,就像《银河英雄传说》里提到的,如果一个国家政府的存在只能给各方都带来痛苦,那它不如灭亡吧,这对大家而言都是好事。
 国家是“市场”,而不是“监狱”,政府的价值就是在把市场搞好,可日本政府却把国家变成监狱,对民众灌输一种思维,即政府拥有国家,所以爱政府就是爱国,听政府的话就是爱国,无条件维护政府、为政府去死就是爱国,即使政府做错了也不应该去批评,因为反对政府的意见就是不爱国的表现。任何不道德的事件都可以用“爱国”进行取代,而且还显得“理所当然”。
 中泽启治非常厌恶这种爱国逻辑,他认为真正的卖国贼是政府,而不是喊反战的平民。二战时日本政府里待的人员都是些变态和疯子,他们都是嗜好杀戮的土匪,并非能够保护自己的子民的领导者(事实证明了,二战后日本依靠资源交换和商业贸易,照样可以实现自己的强大,根本无需用抢掠和杀戮的方式)。
 SP中小元的爸爸就痛批学校里的那群“为人师表”的教师们,不让孩子们学会尊重和关爱,反而对学生进行洗脑,鼓励他们杀人放火、以死为荣,这样的老师才是最大的卖国贼。
 孔子教导我们,人好好活着就是对父母最大的爱,不珍惜自己的生命就是不孝顺的行为,父母有错时孩子“必须”提出不同意见。孔子极力否定“父要子死,子不得不死”这种狗奴才的价值观。
 政府是人民的父母,当父母成了疯子,鼓励孩子去抢劫、去杀人的时候,孩子应该勇于说“不”。当一个国家被一群不爱人民的卖国贼所掌握的时候,作为爱国者应该勇于不向政府屈服,挺身保护自己的家园别让流氓政府给毁了,因为孝顺不等于当父母的奴隶,爱国更不等于爱朝廷(动画版表达了这类观点)。
 有句话说的好:“爱国”是无赖最喜欢用的借口。
 中泽启治的这种反极权的思想在动画版前半段、SP的上集得到了相当程度的体现。
 故事的后半部(即SP的下集)则把问题放在灾难和社会的联系上。
 《赤足的小元》是从一个孩子的视角去看待战争的悲剧,它可以说是作者的自传。作为那场灾难的亲历者,中泽大胆地突出其乐观向上的一面,而不是只有阴暗的灰调,即使在核爆悲剧发生后,故事依然围绕着小元发生着大量幽默搞笑的剧情。
 在对小元这个角色的定位上,动画和SP的用意一致,但在塑造人物方面有微妙的区别。动画版小元坚定地继承了父亲的意愿,是个很成熟的小男孩。SP的小元则颇为孩子气,虽然他赞同父亲的反战观点,但年幼的他实际上并未能完全理解父亲对战争的痛恨,所以他一面认为父亲的理念一定是正确的,一面可以手舞足蹈地唱着大兵杀敌的歌曲,前者是孩子对父母的支持,后者是孩子涉世未深的童心,对战争的否定、与对战争英雄的向往,这两种看似冲突的理念并不矛盾,它们往往可以共存于同一个人的身上。
 可以说SP对小元的刻画更符合一个孩子的心态,当然,也不能说动画版那种人小鬼大的设定就是不真实的,早当家的孩子也不是没有。
 难得的是,《小元》还不避讳社会对广岛受害者的歧视。有些受害者他们非但没有得到同情,反而被世人看成“怪物”。小元的孩子心在这些问题中都发挥了作用,他的想法没有“成熟的大人”那么复杂,他需要白米,就想方法去弄到手,既可以合理地卖艺换米,也可以耍小聪明去偷去骗。而对于痛苦的人他也能够毫无偏见地帮助对方。
 所谓痛定思痛,《赤足的小元》和《战争与青春》都很认真地去反思战争的悲剧,并没有拙劣的高喊“日本人民也是战争的受害者”。它们超越了战争的视角——即“日本”本身,升华为人类的悲剧,让日本以外国家的人士看了也能引发思考。
 我很厌恶各种围绕着东京轰炸和核爆事件“必要性”并对美军大肆鼓吹的讨论,可事实上又怎么样了,美军烧掉了东京,却没烧靖国神社;美军炸了广岛和长崎,却放过了发动战争的日本天皇、731部队、和大量战争罪犯中的主谋。制造南京大屠杀的朝香鸠彦,在战争结束后一直惬意地打着高尔夫球,无比浪漫地挥动着他的球杆,闲暇之余再欣赏着美丽的大自然,活得很幸福、很快乐、很他妈健康!
 我们都说“日本右翼”、“右翼份子”,只整只会骂、骂、不断地骂,可是日右是怎么来的,很少有人动下脑子去思考。很多本该被关在牢房里的战争犯罪,都被美军有意地赦免,并扶上了政治舞台,日本右翼就是这么来的。
 我这不是在讨论什么平民是否“无辜”的问题,我很赞同汉娜·阿伦特对于“平庸的恶”的看法,可是,光着讨论怎么屠杀平民的“必要性”,却丝毫不审视那些没有受到惩罚的主谋们,这难道不无耻吗?我这么说不是针对日本,有太多的国家是这样了,包括某个整天叫嚷着自己很惨很惨,却从来不正视自己被抢劫三次、五次、十次、二十次、三十次、五十次……之后还依然不思悔改不作改革的国家。
 美军很乐意看到中日之间的愤青如此的没有思想,只会互相“汪汪汪”,然后什么也不会,而美军自己则很无辜、很美德、很正义。尽管美国利用一战和二战发了战争横财,有了钱就不当婊子,好像自己屁股很干净,可大家都只羡慕它是乌托邦。
 当然,我觉得中泽启治的观点是正确的。美军的无耻说到底也只是隔岸观火和浑水摸鱼,它是有前提的,是别人先无耻它才能跟着无耻。必须为核爆悲剧负上首要责任的是自私的日本政府。不管对这两次核爆持批判还是认同态度,都得看到战争若能在1945年8月之前结束,它就不会发生。
 我不明白《赤足的小元》等反战片为何在中国这么的没名气,而诸如蹩脚的《坂上之云》和那些右翼片却能屡屡受到青睐,很多人看了《坂上》和《啊,海军》之类,都说这类片子有理想啊,很热血啊,让人感动啊。可是我看了就只觉得这些影片实在很二逼,有口号没故事,形式大于剧情,而且还千篇一律。在日本,它们被称作右翼片。在美国,它们被称作政治片。在中国,它们被称作主旋律。
 对于战争,很多时候我们需要的是思考,而不是简单地“大义凛然”地去批评和否定,摆起架子张大嘴开骂这个谁都会(纳粹也会,他们打从内心觉得反共就是正义,别忘了纳粹就是“社会主义工人党”的意思),然而思考问题却不是一件易事。所谓的“战争史诗”,不过是用胜利的喧嚣掩盖了个体的伤痛。二战后有多少战争片,不是借着“反法西斯”的名义宣扬法西斯主义呢?
 PS:片中扮演老年版的小元的,是左派演员山本学。山本萨夫正是他的叔叔,他本人曾在《战争与人》中饰演主角之一的白永祥。
 PS2:动画版出品于1983年,1986年拍过续集。真人版主要是改编自动画版的第一部。
附:截止至2011年10月,评选出我最喜欢的15部日本二战片(排名不分前后)
《赤足的小元》(最佳“核爆事件”影片)
《战争与青春》(最佳“东京空袭”影片)
《战争与人》(分三集播出,左翼红色经典,对日军批评得最为尖锐的作品)
《何以为人》(分三集播出,又名《做人的条件》,思考法西斯主义的作品)
《大地之子》(CCTV和NHK合拍,分14集播出。讲述在华日本孤儿的故事)
《肝病医生》(用黑色幽默审视军国主义)
《海军特别年少兵》(对未成年的孩子进行军国主义教育)
《望乡》(熊井启二战三部曲之一。南洋姐——被日本社会践踏的可悲之人)
《帝银事件》(熊井启二战三部曲之一。银行劫案与731部队、美军的关联)
《日本列岛》(熊井启二战三部曲之一。被美日政府刻意赦免的战争罪犯)
《川岛芳子》(日本视角的“男装丽人”)
《李香兰》(分上集“满洲篇”和下集“上海篇”播出)
《溥杰与王妃》(原名《流转的王妃,最后的皇弟》,分两集播出)
《虎!虎!虎!》(美日合拍,冷静客观地看待珍珠港事件)
《广岛之恋》(法日合拍,发生在一天之内的故事)
(PS:《赤足的小元》在网上很难找到下载地址,大家要是感兴趣的话可以发短信给我。因为视频发布权在猪猪字幕组那里,所以我就不想对视频资源进行宣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