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

1944

主演:
Maiken,Schmidt,Kristjan
备注:
BD1024高清中字
类型:
战争片 剧情,历史,战争
导演:
Elmo
年代:
2015
地区:
欧美
语言:
其他
更新:
2015-09-26 14:09
简介:
1944 年……德苏列宁格勒方面军为纳尔瓦地峡进行了一系列战斗。 7月,苏军攻占了九百年来一直是俄罗斯与西方世界分界线的古城纳尔瓦。纳尔瓦背后的坦能堡防线是爱沙尼亚首都塔林的最后一道防线。一群 20 出头的爱沙尼亚青年自愿加入武装党卫军第 20 师,开始攻击东线的苏军.....详细
相关战争片
1944剧情简介
战争片《1944》由Maiken,Schmidt,Kristjan 主演,2015年欧美地区发行,欢迎点播。
1944 年……德苏列宁格勒方面军为纳尔瓦地峡进行了一系列战斗。 7月,苏军攻占了九百年来一直是俄罗斯与西方世界分界线的古城纳尔瓦。纳尔瓦背后的坦能堡防线是爱沙尼亚首都塔林的最后一道防线。一群 20 出头的爱沙尼亚青年自愿加入武装党卫军第 20 师,开始攻击东线的苏军装甲部队。苏联占领。这不是爱沙尼亚第一次沦为东西方、德国人和斯拉夫人之间的战场。从楚德湖上的冰战算起,这场战斗已经持续了700多年,夹在中间的爱沙尼亚人不可避免地被双方包围,成为历史的牺牲品。 ……9月,随着芬兰宣布停止与德国的军事合作并签署《莫斯科停战协定》,被敌人围攻的德军决定从爱沙尼亚撤军。苏军跟随德军一路抵达爱沙尼亚首都塔林。红军中的Yestonian(俄化爱沙尼亚)士兵也亲眼目睹了这一切。象征爱沙尼亚民族独立的蓝、黑、白三色旗,9月18日,塔林市的象征赫尔曼塔被悬挂了四天,终于在9月22日被苏联红旗取代。 ..占领塔林并不是苏联和德国在爱沙尼亚的最后一场战斗。 ... 11 月,在萨列马(Saaremaa)泥泞茂密的森林中,爱沙尼亚士兵在德国船只的炮火下将最后一批德国军队驱逐出爱沙尼亚。大规模
1944相关影评
@豆瓣短评

我们对于历史的了解其实往往流于表面,而当我们尝试去深入发掘历史的真相的时候,却往往发现,真实的历史比我们要更加复杂。人们大多数只知道苏联对抗德国的卫国战争,却很少有人知道芬兰反抗苏联的苏芬战争;人们大多数只知道德国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执行巴巴罗萨计划入侵苏联,却不知道深埋在历史尘埃中的大雷雨计划。只有我们真的尝试去发掘历史的真相,才会了解,曾经发生在东欧平原上的那场两国之间的搏杀,两个阵营之间的攻伐,其实根本没有严格意义上的正义与非正义。 而那些夹在两个大国之间的小国,却承担了最悲惨的命运——被苏德两方同时侵略。芬兰如此,波兰如此,波罗的海三国亦如此。爱沙尼亚就是经历了这样命运的国家。 电影《1944》一开头就给我们提供了一组数据:二次大战期间共有55000名爱沙尼亚人加入了苏俄红军,同时也有72000人征召入伍加入了德国军队。所以,当时在爱沙尼亚前线对峙的双方可以说绝大多数都是本国的同胞。所以才会有电影中的那样的一幕:苏联大尉听到阵地中的德国党卫军士兵口中喊出的命令居然是爱沙尼亚语,于是勒令己方停火。而党卫军的爱沙尼亚士兵也同时放弃了抵抗。双方对视之后,爱沙尼亚师的士兵默默将阵地让给了红军。这就是当时爱沙尼亚人的命运——同胞之间刀剑相向,但大部分人不是主义之争,而是被强征,被裹挟。与苏联的强征入伍相对应的是,加入德军一方的爱沙尼亚人更多是出于自愿。 由于《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波罗的海三国被划入了苏联,虽然1941年德国入侵苏联,但是苏联在统治爱沙尼亚的一年间进行了狂风暴雨式的改革,成千上万的家庭妻离子散,无数人因为被举报、被告密、被审查而认定对苏维埃社会主义建设存在敌意被流放到冰冷荒凉的西伯利亚。所以当德国人到来的时候,当地人并不把他们视为侵略者,更多的是看作解放者。所以才会有片头七万两千人加入德国国防军的这一历史事件。 然而,他们寄予厚望的德国人并没有帮助他们成功独立。德军在战场的节节败退,坦能堡防线的崩溃,以及芬兰的“弃暗投明”,使德国人不得不放弃爱沙尼亚。数万名爱沙尼亚籍的红军战士成功攻克了首都塔林,曾经象征着爱沙尼亚民族独立的蓝、黑、白三色旗再次飘扬在这个国家的上空。然而他们却不知道,这是爱沙尼亚之后长达四十多年悲剧命运的开端。在三色旗飘扬的三个月后,塔林被苏联接管,三色旗帜被替换成镰刀锤子红旗。爱沙尼亚再次“被加入”苏维埃联盟。斯大林为了惩戒爱沙尼亚人在苏德战争中对苏联的反抗,将更多的当地人流放到西伯利亚的古拉格,无数的血和泪洒在了从家乡到西伯利亚的漫长路途中。 小时候的我读到苏联独立的历史时,总会埋怨波罗的海三国为什么那么积极地独立,为这个红色帝国的崩溃加上了最后一根稻草。直到后来,当我了解了这段历史,我才知道了爱沙尼亚人曾经经历了多少苦难,而苏联的统治对于他们来说无异于一根插在心头的大刺,无时无刻不想把它拔出。所以当1989年这个红色政权风雨飘摇的时候,波罗的海三国毫不犹豫地脱离这个将倾的大厦,义无反顾地加入了西方阵营。 《1944》,一部为我们展示了处于夹缝中的爱沙尼亚人的命运的电影。客观而冷冽地陈述那段历史,没有告诉我们孰对孰错,有的只是向我们展示同胞之间不得不捉对厮杀,爱人间不得不相互欺瞒的种种悲剧。 这就是小国的悲哀,当历史的走向开始变得混沌,他们只能被裹挟,被卷入历史的大潮,身不由己,随波逐流。过去如此,现在如此,未来亦如此。 1944,这是一个对于爱沙尼亚来说充满了血与火的年份,也是开启爱沙尼亚另一段悲惨历史的年份,更是爱沙尼亚人心中永远烙印,一道抹不去的伤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