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D中字
  • HD
何日君再来

何日君再来

主演:
梁家辉,梅艳芳,吴家丽,徐少强,国村隼,曾江,赤井英和,青山知可子,邓萃雯
备注:
HD
类型:
战争片 剧情,战争
导演:
区丁平
年代:
1991
地区:
香港
语言:
未知
更新:
2024-04-20 20:10
简介:
六年前,梁森(梁家辉饰)告别心伤爱人梅伊(梅艳芳饰),来到后方参加地下党,梅则按照吴先生(曾江饰)的安排成为夜总会歌女。...详细
相关战争片
何日君再来剧情简介
战争片《何日君再来》由梁家辉,梅艳芳,吴家丽,徐少强,国村隼,曾江,赤井英和,青山知可子,邓萃雯主演,1991年香港地区发行,欢迎点播。
六年前,梁森(梁家辉饰)告别心伤爱人梅伊(梅艳芳饰),来到后方参加地下党,梅则按照吴先生(曾江饰)的安排成为夜总会歌女。
何日君再来相关影评
@豆瓣短评
一部《何日君再来》分两天看完,头一天看了一小时,觉得不过尔尔,第二天看完,不禁泪流满面。
 
这个时候挑这部片子看,自然有纪念梅姐的意思。然而即使不带私心地看完全片,给人印象最深的也还是梅姐的表演。一开场的歌舞先声夺人,舞女角色对歌手出身的梅姐来说,自然驾轻就熟。妖娆而大气的台风乍现,立即把全场所有其他演员的风头都压了下去(当然除了曾爷,呵呵)。此后剧情徐徐展开,梅森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也一一浮现,从学生时代情窦初开,到混迹风尘的成熟妖娆,重遇旧情人时的犹豫与渴望,挣扎在日军铁蹄下的无奈与不甘,一直到最后洗净铅华的日本家庭主妇形象,梅姐演来无一不丝丝入扣。
 
最扣人心弦的表演,我认为有两处。一是剧中唱《何日》的一段蒙太奇铺陈,梅姐把梅森一边身怀六甲盼情人,一边在日军的威逼下忍辱负重的处境刻画得真切感人,霑叔的词曲在梅姐沉郁动人的歌喉演绎下,犹如一声声叹息,让人忍不住放声一哭,既是为了国家,更是为了没有国家保护的女性。二是片末梅森拒绝旧情人的一场戏,两分钟的渐近镜头,梅姐把人物内心从心如止水到情难自已哭出声的转变演得极富感染力,让人想起她在《川岛芳子》中最后“行刑”一场的精彩表演。
 
梅姐的演技,至少和她的歌艺一样出众。那种孤高豪迈的大将之风和温柔婉转的小女子意态居然可以如此完美地融合在一个人身上,现在想来,真的仿佛是世间不该有的传奇。
 
影片的其他角色也一样生动。吴家丽扮演的小妈乍看是忍不住春心寂寞的放荡妇人,勾搭上汉奸还有卖国求荣的嫌疑,然而面对锄奸队的枪口她挺身而出,可见心中也有真情。徐少强演绎的76号汉奸头子阴险毒辣,然而在最后关头依然还是愿意为保护过自己的女人牺牲。曾江扮演的老板仗着美国护照和人脉八面玲珑,最终仍不免惨死狱中。野口痴情单纯,并且不赞成武力侵华,但是谈到国家利益的时候也毫不犹豫,坚持“中国应该被日本统治”(形象比那个什么叫“角川”的学生兵真实可信多了)。梁家辉扮演的男主角看似单纯的热血青年,可是影片也没有将他符号化。面对爱情和亲情,他满心纠结,对自己执行的潜伏破坏任务,他不无怀疑和憎恶,还放弃使命放走了梅森和野口。最后讨还亲人一场戏,国家的命运与个人的悲剧交织到一起,“难道我有得选择么?难道我没有选择的权利么?”,一下将剧力抬高两层楼。
 
可以说,每个角色身上都有着丰富的人性,不可以黑白一言蔽之。这些不被充满“中国人”、“日本人”、“汉奸”和“爱国者”等政治概念的史书承认的人性,却正是上海孤岛时期的众生相。
 
影片制作很花了些心思,美工出身的区丁平在还原旧上海时代氛围方面下了不少功夫,弄堂、评弹和花样混杂的十里洋场颇具信服力,灯光也很考究。诚如大波所言,港片因为场景捉襟见肘,所以镜头不免局促琐碎,但是也自有一份意趣在。剧中的打斗场面沾了香港动作传统的光,也挺有观赏性,不过汉奸间谍组织出动火箭炮未免无稽,连日本正规军都未必有这样的装备。
 
91年香港影坛,依然还是新武侠和英雄片一统天下的时代,然而重新书写历史的潮流也在悄悄萌动。《川岛芳子》、《等待黎明》、《何日君再来》这样的电影一般被归于“文艺片”,其实是香港影人重新寻找自身定位,欲对本土文化源流有所言说的野心之作。我前几天说过,香港代表的,是中国文化中没有被一种“主义”清洗过的草根层面。香港电影中的史观,诸如《少女慈禧》、《川岛芳子》之类,往往让我们觉得陌生,其实正是中国传统戏文中的精神——人情第一,大义其次。无论《昭君出塞》还是《六郎探母》,观众为之感动的都是其中亲情人伦的部分,而不是什么“国际主义精神”和“民族大义”。这样的精神乍看似琐碎,实在是人本,反而比什么“主义”都更具有普世性。中国传统与西方人道主义的差距,其实并不那么远。
 
《何日君再来》中,有一个镜头特别让我难以忘怀,那就是梁家辉在1946年赴日寻找梅森,在一个车站办公室内找到了当年被自己打瘸腿的野口。两个情敌隔门对望,本来是多有戏剧张力的时刻啊!可是导演却让摄影机退了出来,从办公室沿着开始进入的路线退到车站门口,将抱着孩子的妈妈、维持秩序的乘警、打着绑腿的伤兵各色人等一一收入镜中,既刻画了战争的创伤,又展示了老百姓的人情之美,两个男人之间的空白,一下就被千千万万人的命运充实了,正所谓不着一字而尽得风流。比某些跟着个小日本兵瞪大眼睛没完没了欣赏惨剧的“反战电影”不知高明多少。
 
现在来看《何日君再来》,让人在为剧情感动的同时,也在感慨那种兼容并包的历史观和文化氛围的逝去。现在我们的银幕上,无论《建国大业》还是《南京南京》,充斥的都是一些从概念出发的刻板人物,只不过调子不同而已。回归后,香港电影失去的,远远不只是黑帮电影中的几个删节镜头,而是一整套看待历史和人生的传统草根视角。这类“俯下身来,将心比心看历史”的港片传统,港片北上之后已经断绝。在2007年的《色·戒》被和谐事件之后,更是不可能被重新拾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