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d:hits]
观看帮助:
有个别电影打开后播放需要等待,如果电影打开不能播放请刷新几下或者切换其他播放来源试试,祝观影愉快!
相关影片
我们的生活第一季剧情简介
一个关于不同群体的故事,其中一些人有共同的“相同生日”,他们的生活故事以有趣的方式相交。一
结婚后,我对「什么是好电影」多了个评判标准:影片看完后,我和老婆能不能立刻开始滔滔不绝地谈论这部剧。
片子越好,「滔滔不绝」的程度就越强。
比如去年年底看完《罗曼蒂克消亡史》,一出影厅我俩就聊个不停,等打上车回家,才意识到计划中的晚饭还没吃。
再比如看完《澳门风云2》,从影厅出来我俩就各自上了厕所,然后打开大众点评找地方吃饭了,好像什么都没发生过一样。
打那之后,后者发生的次数越来越少,因为我们深刻地认识到:一起看电影的时间非常宝贵,做好尽职调查,规避烂片提升生活品质的必然要求。基本上每次从影厅出来,我俩都能对着刚才的影像品头论足一番。如果这其中真有什么区别,无非是有些评论属于趁热打铁的闲聊,有些却是值得回味的美好体验。
这次要说的这部美剧,第一季尚未完结。看到第10集,进入冬歇期,我郑重其事地对老婆说:
「我们应该趁着冬歇期,再重头看一遍。」
「没问题,我也觉得值得再看一遍。」
「不不,我的意思是说。咱们得离开沙发,它太松软了,我们应该面对面坐到工作桌上,一集一集地看,随时pause,记下来我们那个时候想说的话。」
老婆笑了笑,脸上流露出「虽然这有点二但是也确实是我想做的」。

不卖关子了。
这部美剧叫《我们这一天》(This Is Us),虽然我讨厌用一两句话概括一部剧,但是如果你非要这么听,那可以总结为:通过现在时和过去时两种叙述方式,呈现出三胞胎和他们父母这五个角色的感人故事。
主角有五个,三胞胎Kate,Kevin和Randall,以及他们的爸爸Jack、妈妈Rebecca。
当三胞胎同时迎来自己36岁生日时,却发现遇到了各自人生中的转折点。
Kevin因不满在人气虽高但毫无价值的肥皂剧里挥霍才华,一怒之下当众离开剧组,却很快发现演艺生涯的艰辛超乎想象;被肥胖困扰的Kate邂逅真爱,却因为内心的不安和焦虑难以抉择;而作为领养长大的Randall,竟然找到了自己的亲生父亲。
同样在36岁遭遇人生重大转折的,还有他们的父母Jack。
妻子Rebecca在他在生日临盆,然而,当一男一女相继出世之后,第三个宝宝因为脐带绕颈未能存活。在医院的孕育室,一个被警察送来的弃婴躺在两个孩子旁边,像是上帝的安排,Jack和妻子决定收养这位弃婴,这位黑人弃婴。
写起来平淡无奇的故事,在编剧和剪辑的努力下,呈现出让人着迷的叙述方式——第一集尾声,当你还沉浸在Jack夫妇刚刚经历的悲喜中时,所有叙事和桥段忽然巧妙地汇聚到了一起,让观众发出「原来如此」的感叹。
换句烂大街的话:「Connecting the Dots」。

Jack和Rebecca堪称父母界的楷模,充满了我们对于母爱和父爱的一切(不切实际的)幻想。每一集的情节都让人感叹:想成为Jack和Rebecca这样的夫妻,三观是得有多正。
以至于女儿Kate都把父母当做了楷模——仔细想来,不少孩子都希望爸妈能成为自己的榜样。
Jack为了能给妻子和孩子们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拼命工作,努力赚钱,甚至找到当年因为家暴而让他心生仇恨的父亲借钱(借钱的借口是赌博,因为他不想让父亲知道他结婚的事实)。
和这些生计压力相比,孩子成长过程中情绪和心理上的问题,更是多如牛毛。
当一个孩子的学习能力和综合水平出远超兄弟姐妹时,如何在因材施教、给予更高水平教育的基础上,确保其他孩子在内心上不感到难过、甚至受到冷落?是个问题。
当一个孩子因为肥胖等问题屡受外界歧视,如何安慰、扭转这种可能影响一生的负面情绪?是个问题。
当一个孩子觉得不想忍受爷爷奶奶那一辈人固有的偏见和态度,父母敢不敢向前一步,抛开对于老一辈盲从般的服帖,站在孩子一方?也是个问题。
影片中,Randall相较于Kate和Kevin的出类拔萃;Kate因基因导致肥胖而朋友甚少;三个孩子不喜欢外婆家里古怪的「压抑式抚养」氛围——Rebecca受够了父母对于自己的高标准严要求,即使身为母亲,也受父母期望所困。
这些问题,实实在在出现在电视剧里,更实实在在出现在每一位父母的生活中,不分种族、背景、文化。
至于孩子之间的打打闹闹和没完没了的嘴仗,都显得微不足道。

站在为人父母的角度去看这部剧,你的收获肯定很大。
但抛开「爹妈」视角,单纯看看自己,无论你的角色是什么,都能感觉到:这部剧可能说的就是我。
五位主人公,同样的36岁,有的孩子已经满地跑了(Randall有两个女儿),有的初为父母(Jack和Rebecca),有的刚刚找到挚爱(Kate),有的还在独身生活中尝试着寻找爱情(Kevin)。
没人说36岁就一定要怎么样,谁说一定要结婚,一定要有小孩?
但每一个在36岁的人都开始思考一件事:我靠,我真的感觉时间好快。
不妨来听听影片编剧是怎么说的吧。
Inspiration for the show – obvious as it sounds – was basically just people. I was in my late 30s and thinking about how many friends I had, all roughly the same age, and how wildly different our lives were. Some were married with kids, other single. Others were satisfied with career paths, some making big changes. Some had lost parents, some had lost friends, some were even sick themselves- and some hadn’t been touched by any of that. So I wrote about people I knew, or better-looking versions of them. The “twist” came as I started writing, honestly. It wasn’t part of the conception.
编剧其实和剧中的主人公一样,处于三十岁后半段时期,看看自己,再看看同龄朋友,生活得大相径庭——有的结了婚生了娃,有的单身;有的沿袭着职业生涯的规划路径,有的却做出了重大改变;有的人父母已经离世,有的人饱受自身健康问题的困扰。这种多元与丰富,构成了我们想表达的主题。
We are 36. we are in the late 30s. Like ,we are deep in the threes
每个人都应该找到自己的方向和追求,如果有可能的话,赶在36岁之前做,会更好。
老婆怀孕前,我俩一直享受着二人世界,有了孩子之后,面对的似乎是个人和孩子之间的零和博弈。那到底应该追求什么呢?
有了孩子之后,生活就会大变样。但无论变成什么样,夫妻二人的关系,才应该是塑造整个家庭永恒的主题。
从这个角度来说,准爸爸是暂时的,丈夫却是永恒的。这就是当下我找到的追求。

谈论爱和责任有点严肃了,不妨看看影片里那些不易察觉的小细节。
不少人看完之后,都会半开玩笑地把这部剧贴上「鸡汤」的标签。在我看来,这也是一种褒奖。因为在编剧的塑造下,所有角色的表达能力真是逆天得强大!
其实我们一直羞于承认的一件事是:以大多数人的表达能力,很难说清楚自己想要什么。更不用说能把内心丰富、细腻的情感娓娓道来了。
然而This Is Us这碗「鸡汤」,全是大把大把的「人生金句」,比如这个——
How to took the sourest lemon that life has to offer...and turned it into something resembling lemonade.
这话出自为Rebecca分娩的Dr. K之口,旨在帮助Jack从失去第三个孩子的绝望中走出来。
不得不说,老爷子的口才超一流,由于分娩前Rebecca的负责医生突染重疾,Dr. K临时接手,并安抚了三胞胎妈妈因更换医生所产生的焦虑。
这样的医生,碰见再难缠的患者,也会说得让你心服口服。
除了口才出众,片中角色——尤其是身兼「世上好父亲」和「世上好丈夫」的Jack——也真正做到了,用心把日子过好。
虽然「把日子过好」这事儿没有标准,但是我相信一个经常拍照、经常录制家庭视频、把每次节日当成家庭团聚来精心准备的日子,就是好日子。
在第一集为Jack庆祝生日时,镜头捕捉到了这个照片箱子。那是1980年,可以看出,细心的两口子在过去五年拍了不少照片,整理得也挺细致。
我也喜欢拍照,囤了好多照片,每次游玩回来,都建一个相册,里面的文件名从DSC001到DSC347。300多张照片,很难有机会挑选出几张最喜欢的,然后打出来,挂在家里,或者随便怎么样,放到自己喜欢的地方。
穷尽努力,也没有做好整理和收纳。
我想起第一次看苹果MacBook广告的时候,感叹iMovie、iMusic这类软件的强大,堪称居家必备,但是用这类软件有个前提:你得经常拍摄;你得经常剪辑;你得经常归类整理。说白了,过好日子,你得上心,把事情做到实处。
这不容易,但真的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