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01集
  • 第02集
  • 第03集
  • 第04集
  • 第05集
  • 第06集
  • 第07集
  • 第08集
  • 第09集
  • 第01集
  • 第02集
  • 第03集
  • 第04集
  • 第05集
  • 第06集
  • 第07集
  • 第08集
  • 第09集
  • 第01集
  • 第02集
  • 第03集
  • 第04集
  • 第05集
  • 第06集
  • 第07集
  • 第08集
  • 第09集
初次见面,我爱你

初次见面,我爱你

主演:
尾野真千子,江口洋介,速水直道,坂井真纪,余贵美子,藤龙也,平泽宏宏路,根本律子,山崎树范,富田靖子
备注:
全9集
类型:
日本电视剧
导演:
片山修,日暮谦,伊藤彰纪
年代:
2016
地区:
日本
语言:
日语
更新:
2023-05-25 22:37
简介:
在东京某个安静的角落,居住着一对平凡的夫妇。身为丈夫的梅田信次(江口洋介饰)是一名干劲十足的房地产中介,他终日奔波,不辞辛苦,全心全意支持妻子的事业和理想。妻子美奈是某国际知名指挥家的女儿,然而她却......详细
相关日本电视剧
初次见面,我爱你剧情简介
日本电视剧《初次见面,我爱你》由尾野真千子,江口洋介,速水直道,坂井真纪,余贵美子,藤龙也,平泽宏宏路,根本律子,山崎树范,富田靖子主演,2016年日本地区发行,欢迎点播。
在东京某个安静的角落,居住着一对平凡的夫妇。身为丈夫的梅田信次(江口洋介饰)是一名干劲十足的房地产中介,他终日奔波,不辞辛苦,全心全意支持妻子的事业和理想。妻子美奈是某国际知名指挥家的女儿,然而她却...
初次见面,我爱你相关影评
@豆瓣短评

本文总结

观点:善恶并非人性,人性是思维的模子

剧情:孩子的独立思考和行为能力

干货:如何教育孩子

———————————————————

本文结合本剧《初次见面我爱你》和书籍《情感依附》完成

———————————————————

一、人出生有自己的本性

我偶尔会和自己的思维对话。

比如说,我为什么倾向于深度思考,为什么倾向于结构和逻辑,为什么有人会评价我猜测的结局太可怕,为什么会冷漠,为什么会热情,为什么会沮丧,为什么会渴望。

这样的差别为什么存在,存在的意义是什么。

之后我慢慢了悟,某些区别的存在,某种程度上是人一出生就决定的,因为人出生都有自己的【本性】。虽然【本性】可以加以调整,但基本是一个人思考行为的主基调。

二、性格和【本性】(或人性),是不同的。性格总结了一个人呈现在外的行为的特征【本性】(或人性)是一个人作出行为一开始的思维角度。

有人说,【人性】生来是一片混沌,这一点我同意,可是混沌中隐隐是有轮廓和雏形的。

有些人在家庭和教育系统的影响下能够较早的形成对世界和自我的认知,有的人穷尽一生都在摸索。认知的内容本身和【人性】的关系不大。

【人性】决定的是一个人如何达到这样的认知,换言之,达到认知的思维方式是【人性】,而【人性】是天生的。

比方说,过好当下/过好现世(Horace和Nieztsche的主张),有的人出生自带了这种认知,有的人空虚机械茫然或者挣扎扭曲撕扯的过完小半辈子才逐渐意识到要过好每一天,还有的人一辈子都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明明是同一个结论,到达此结论的路却有长有短,有崎岖有平坦。这些到达最终认知的不同形态的路,是【人性】决定的。

那世俗所谓的人性善恶是什么,意思是有的人天生就是正义的思考方式,有的人天生就邪恶地思考吗。

的确, 有人天生思考是从正面角度出发,有的人天生思考可能偏阴暗负面,在我的观点里,正面、负面的思考方式是天生的【人性】。

世俗的善恶,取决于 一个人通过自己的行为方式最终展现的结果 是否符合社会约定的道德规则(而且道德规则本身是在不断变化的)。举个例子,有的人天生思考方式很阳光,然而这个人所做的都是坏事,世俗认为这是个恶人,深入了解后发现【人性】(或本性)不坏。

三、让孩子自己思考和行动

每个出生的孩子都有自己的【本性】。而本性催生了不同的思维方式以及最终的想法/认知。

那这样的启示有什么作用呢?

我想,某种程度上,可以用于幼儿教育。

这部剧的一个情节对我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一对夫妻领养了一个不超过五岁的孩子,这个孩子在学校注意到了一个校园欺凌现象,然后他将这件事情反馈给了家长。(在我的设想里,很多家长都会教孩子怎样处理,虽然有些时候家长本身都不够清楚),可是本片的家长说:“按照你自己的方式处理就好。” 揣揣不安的我看到接下来发生的情节非常震惊。在一次合唱表演中,小男孩又目睹了一次隐蔽的欺凌,一个男孩儿在排成众列的孩子们中,偷摸地持续骚扰另一个小朋友,并以此为乐。小男孩儿思考了一阵,走到欺负和被欺负的孩子中间,貌似不经意地拉起了两个孩子的手,然后继续加入集体大合唱。这场欺凌就这样无声无息的化解了,这是身为成人的我都想不到的做法。即便电视情节是编剧写得,即便这个剧情未必真实,我都感受到了重大的现实意义。

幼儿具有自己的思考方式(根据本文观点,即为【人性】)和处理事情的手段。

不可否认幼儿的部分思维来自家庭,但天生的思考方式仍占主导地位。就像有的孩子天生爱哭,有的孩子不哭不闹。不管家长如何干预,在孩童时期,孩子存在天生未经教化的反应。

《情感依附》一书中指出“大多数儿童在6、7岁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人格(即形成了基本的心境、行为模式、防御机制及自体感,如胜任感、社交能力、害羞、不安全感等),而在3、4岁时,他们的人格还是易变、易受影响的。”(第六章,家庭的重要性)

孩子能不能走自己思想的路,形成自我的思维方式,在幼儿期至关重要。

幼儿本身充满无限可能性,就像剧情中的孩子一样,可以有着独立的思维和独特的处理方式,让孩子天生的自我得到充分发展并得到正确引导 是对孩子最大的尊重。

三、如何教导孩子(干货)

首先,我们期待自己的孩子成长为怎样的大人,拥有怎样的魅力,《情感依附》第六章仔细的归纳了12条:(1)他们有大量可用的情感——宽广的情感范围。他们可以欢笑,可以悲伤,也可以严肃;(2)他们与我们互动,乐于分享、信任——这反应了他们通常良好的人际关系;(3)他们关心他人和社会。他们的关心包含了成熟的共情和利他,而不是源于对愤怒情绪和个人需求的防御性反应;(4)他们对某一领域有不凡的抱负,对生活有抱负,这不是简单的攻击性或者对权利和控制杆的需求,而的确包含了及其自信、聚集能量的能力;(5)他们注意使自己的外表有吸引力,以符合他们的基本体制。对外表的关注是健康的自恋和自我投资,它与病理性自恋不同,后者旨在修复自卑感或控制他人;(6)他们对待我们优雅得体,这也反映出他们的一般人际关系状况;(7)他们说话可信、诚实、善于沟通。他们有效的表达显示了其完整无损的认知过程;(8)从拥有强烈的伦理价值观的意义上说,他们很正派,显示了健全成熟的良知;(9)与他们的抱负有关,用精神分析的术语来说,他们具有健全的理想自我。即,他们内在存有某个钦佩的人的意象,这个意象是他们身份的一部分,他们渴望成为这样的人。这个意象与他们热爱的人有关,他们内化了父母一方或双方的某些部分,不仅缓和了内在的自我要求,使这种导向力没有变成严苛的内疚感或羞耻感,而且赋予了他们个人以理想、方向感和目标感;(10)他们的教育和成绩符合其智力禀赋(11)他们关心自己,能够客观而批判的反思自己——这被视为拥有良好的观察自我的能力;(12)他们在生活中的某一领域颇具创造力。一些人的创造性体现在成年期喜欢的娱乐活动中(如体育、爱好等),另一些人的创造力则是在工作或者养儿育女所固有的方面。因为他们没有受制于情感冲突,所有才有可能积极表现这些天赋与兴趣。情感生活特定领域的冲突得到了限制,或在工作、娱乐和家庭生活的成功得到了升华。

以上是从大众意义和从孩子本身出发,孩子们值得拥有的品质,家长们可以有自己的独特办法帮助孩子培养这些品质,而《情感依附》已提出了一些想法(第一章,成功者们):

除了书中反复强调的, 孩童婴儿时期有效的母婴互动之外(比如及时关注婴儿的反应、微笑、怀抱,等),在孩子成长期,发展良好的儿童其父母需具备的品质有:“自信,快乐母亲的感染力,乐观,镇静,关注孩子,体贴,温柔,温暖,可依赖,共情,对孩子的积极性&创造性&独立性感到骄傲,谨慎的戒律,富有同情心的纪律。”

其中,纪律/戒律用不好可能适得其反。以下根据成功家庭的经验做简单总结(第一章,成功者们):

● “那些发展良好的孩子的父母过着自律的生活,成为孩子们效仿的榜样,孩子们就不需要很多的处罚。

● 在必要的时候,每个家庭中父母的管教都是细致、及时、慎重的。”

● 在孩子两岁,或者“已经有能力四处走动,能够将自己和他人置于危险境地”之前,“父母的焦点都应该是保护和养育孩子,而不是限制他们”。

● 随着孩子“试图维护自己的自主性、试探和打破规则...他们需要定期的干预和父母的监护。”首先,当孩子表现不好时,父母做出回应,回应本身给孩子带来示范作用。第二, 每个家长试图规劝他们的孩子,解释规则的重要性,并反过来倾听孩子。第三,如果规劝无效,就尝试用奖励让孩子们合作,或者取消娱乐和特权。第四,提高声音,以表达父母真实的不舒服的感觉,清楚的让孩子知道下一次的结果。第五,隔离孩子在房间或者家里偏僻的角落(不是令人害怕的地方,如黑暗的地下室或者壁橱),直到孩子安静、同意合作或者道歉。父母适当体现过他们的严肃认真后,孩子或许能够明白,哪些是他们可以侥幸逃脱的,哪些不是不被允许的。第六,打屁股。(不管是作为父母还是心理医生都不建议其他父母体罚孩子。这些父母都把打孩子屁股看作他们自身的失败,因为他们不够坚决,不够善解人意。心理医生认为,宽容、坚定、体贴比体罚更可取。)

现实是,有些家长对于孩子思维的干预和压制导致了孩子自我思维的淡化或者畸形。希望家长们可以多自我教育,培养出人格独立并心理健康的孩子。(希望以后能有专门的家长教育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