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片
蛮童之歌

蛮童之歌

主演:
安德鲁·加菲尔德,彼得·穆兰,肖恩·埃文斯,希欧布罕·芬内朗
备注:
正片
类型:
爱情片 剧情,爱情,犯罪
导演:
约翰·克劳利
年代:
2007
地区:
欧美
语言:
更新:
2022-12-26 12:50
简介:
24岁的杰克(安德鲁·加菲尔德饰)获得假释,接替他的特里(彼得·穆兰饰)为他安排了新名字、新房子和新工作,所以他就用了“杰克”这个名字.开始新的生活。在新的工作环境中,杰克认识了新朋友克里斯(肖恩·埃文斯饰)和女友米歇尔(凯蒂·莱昂斯饰),并从车祸中救出他。得到了一个.....详细
相关爱情片
蛮童之歌剧情简介
爱情片《蛮童之歌》由安德鲁·加菲尔德,彼得·穆兰,肖恩·埃文斯,希欧布罕·芬内朗 主演,2007年欧美地区发行,欢迎点播。
24岁的杰克(安德鲁·加菲尔德饰)获得假释,接替他的特里(彼得·穆兰饰)为他安排了新名字、新房子和新工作,所以他就用了“杰克”这个名字.开始新的生活。在新的工作环境中,杰克认识了新朋友克里斯(肖恩·埃文斯饰)和女友米歇尔(凯蒂·莱昂斯饰),并从车祸中救出他。得到了一个女孩。但是,改过自新的他必须向所有人隐瞒他曾经是凶手的秘密。杰克曾经是一个被老师和父母忽视的少年。他和他唯一的朋友菲利普整天在一起。有一天,他们在树林里残忍地杀害了一名年轻女孩。回忆常常一个接一个地出现。多年前的凶杀案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关注。小报一直在关注这个少年凶手,网络上也纷纷悬赏。随后女友的莫名失踪让他心神不宁,而曾经被称为“男孩A”的他如何面对未来的生活……本片改编自乔纳森·特里·盖尔(Jonathan Terry Gale)屡获殊荣的同名小说。
蛮童之歌相关影评
@豆瓣短评
“真正严肃的哲学问题之有一个:自杀。判断生活是否值得经历,这本身就是在回答哲学的根本问题。”
 ——加缪《西西弗的神话——论荒谬》
加缪认为这个问题的重要性来源于其答案所带来的行动,因为他不曾见过本体论导致的死亡,或者说由于本体论的原因去追求死亡。我认为这个问题本身也难以回答,但是至少由生活是否值得经历这个问题的答案所导致的结果来看,自杀至少一定是真正严肃的哲学问题。承认这个结果的确不能给事实本身带来任何转变,但是恐怕在很多时刻都是对什么样的生活才是值得经历的这个问题做出的解答影响了人最终的结束或者继续生活的决定,改变解答在很大程度上也就意味着结局的不同。承认它的哲学性是在根本上承认问题的解答是可以在某种限度中被证明或者被逆转的,这就意味着无论你是积极地看待自杀所体现的勇气或者消极地排斥这种行为,你都可以通过思索找到某种判断方法的严密性或者荒谬性。
上面的小字对于现在的讨论是毫无意义的,那只是我自己看书时的笔记而已,权当临时涂鸦吧。
BOY A,一部令人印象深刻的英国电影,当然有人说它的剧情有严重抄袭Little Fish的嫌疑,可惜我没有看过后者,也就无从下判断了。当影片的最后Jack或者Eric,whatever,反正这并不重要,因为他不过就是那个可怜兮兮却又犯下大错的boy A,当他反挂在海边栏杆上准备结束生命的时候,我的大脑翻江倒海,不断论证他是否该死这个问题,结果影片结束了,编剧摆了你一道。我猜测他的意思可能是说他死活已经没有意义了吧,因为他不被社会接受的结果已经笃定无疑。那时我的脑子很混乱,也很悲哀,没有任何深刻的思考只是觉着这么一个帅气善良的男孩如此人生谢幕让人倍感惋惜罢了。抽了支烟,大脑恢复了清醒,我忽然明白导演把我耍了——真正有意义的问题是boy A自己是否应该认为自己的人生就此谢幕了。导演的意思很明显:社会是绝对不会接受主角的,而主角的生活是建立在隐瞒和对获得他人谅解的希望的基础之上的,而当这个基础被毁灭之后,主角的人生也就失去继续的意义了,所有他的选择并不重要了——因为生活已经替他做出了最后的选择。咋听起来很有道理,仔细想想,这个逻辑是建立在假如一个人被社会所唾弃而且失去被社会谅解的可能或者希望的话那么他就失去生活意义的前提之下的。的确,这个前提是有分量的,但是,你敢肯定它为真?
主角是作为一个被社会遗弃或者忽视者呈现的,无论是他老妈的“leave me alone”还是老师的讽刺或者小混混的一句“spastic”都是要说明这个问题。不要问我为啥这个世界上有些人一出生就要被社会遗弃,因为问题的答案很简单,简单到根本没有说明的价值——我们的社会本来就是被创造来将一些人推上神坛而将一些人打入地狱的,这就是社会诞生的意义,达尔文主义把这称之为“物竞天择”或者说“jungle law”。主角又生性怯懦,毫无反抗之心,无疑这种人是最悲惨的。后来他遇上了一个跟他一样的弃儿Philip,不同的是这厮相当生猛,主角的人生从此好像看到了阳光。不要说什么人生要自己把握之类的屁话,假如你被老板叼就想杀人的话你可以设想在你最纯真最弱小的时候被人爆菊你会对社会产生怎样的意见。听到Philip诉说他和他老哥那点事的时候我甚至想电影让小孩子背这样的台词是否是正确的。总之这两个家伙就是天生一对,随后开始了他们的各种各样的过分的和不过分的恶作剧,直到他们切了一个有着可恶嘴脸但却同样令人同情的小姑娘为止。
主角就这样走上了对抗社会的道路,虽然他是无意识的,但他的确是一个挑战者的形象,在他们切掉那个小姑娘之前,这所有的对抗都是可以被颠覆和逆转的。但当那件事之后,他并没有意识到,他只有一条道走到黑了。
若干年后,Philip死了,主角被放了,貌似一切都结束了,一切都将重新开始。然后又联想到影片的结局,突然想到《漂泊的荷兰人》,虽然当年看那些对这部歌剧的所谓浪漫主义解读让人颇为困惑,专业术语一个接一个,但我也大概明白了它所要诉说的情感。荷兰人也是以一个挑战者的形象出现,当然他的理由我没怎么看明白,只不过他挑战的是天神,然后被惩罚终生漂泊海上,七年可以上岸寻找一次true love,找到就会被解放。后来当然找到了,过程也比较复杂,结果诅咒解除了,船也就沉了,荷兰人和他的爱人纷纷葬于海底。以前只是觉得这家伙太背了,现在相互印证仿佛抓到了关键点上,仿佛也明白了荷兰人出场时唱的悲歌,具体词不记得了,但其中明显包含了对生命的厌倦和赴死之心——恐怕他早就知道他的挑战必定以悲剧结束,所谓的七年一次希望不过就是神明的游戏罢了。Boy A的命运是差不多的,他最好的朋友死了,他也受了许多年的牢狱之苦,看上去他俩已经被惩罚了,已经付出足够代价了。哪知他们的所谓惩罚不过是这个社会的游戏,永不结束,直至死亡。后来主角把这玩意儿看清楚了,貌似也是和荷兰人一样用死亡来获求最终的平静和惩罚的完结。
这就是唯一的答案?假如是这样,那无非又是一个浪漫主义题材的诞生。回到前面的问题:社会的接收和宽容是否是主角活下去的唯一基础?正文前面的引述出自加缪的《西西弗的神话》这部著作,西西弗的故事比较复杂,有兴趣可以查阅原文,简单来讲这位又是一个受罚的挑战者,惩罚也是无穷无尽就好像电影里的社会接收与宽容的永远索而不可得。可是西西弗做出了另外的选择,在我看来这至少是一个让行为在感性与逻辑基础上得以连贯的选择。
Boy A是一个挑战者,他接受了理论上应受的所有惩罚,而后出狱,当然这个时候他的良心仍然难以原谅自己。这也许就是他后来救助另一个小姑娘时那种复杂心情的原因,他在即将结束生命的时候不断提醒他的同事和自己那件事,恐怕也是为了内心的平安。在这样的基础上,我来替他作另一个选择而并非导演那恶心的只有唯一选项的单项选择题。既然我是一个挑战者,而惩罚正如我所看到的没有任何结束的可能,那么我继续活下去,每时每刻都是对于惩罚的挣扎,一种新的挑战。既然我选择了做一个挑战者,或者在更广泛的层面上,一个人,那么我就不再相信什么未来,什么希望之类的建立在毫无理性基础上的幻想,任何的痛苦都是挑战,不是对我的挑战而是我对荒谬的挑战。如果可能,我会活很久很久,我会有机会救更多的人而不去理会他们在生命被拯救之后会不会改变对我的看法。我要活下去,不管多么卑贱,多么痛苦,多么无聊,多么日复一日地迎接痛苦,只要活着,就是挑战,我肉体的不消亡就是价值。如果我足够牛B,也许某一天我会发现那些用偏见厌弃和憎恨我的人都已消失在尘世——当然他们并不可恨,因为偏见本质上只是自我保护而已——我一定会感到由衷的快意。
再看一次boy A,影片结束时我不停的撕吼:不要被任何只有唯一解答的逻辑所欺骗,只要活着,就能创造你自己的另外一套逻辑,就能不断发起新的挑战或者你的生命就是挑战本身。所以,或者不需要任何理由:不要死,不要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