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60930期
  • 20161002期
  • 20161003期
  • 20161004期
  • 20161007期
  • HD中字
  • HD中字
功夫小蝇

功夫小蝇

主演:
纳尼,萨曼莎·鲁斯·帕布,苏迪普,Santhanam,SrinivasaReddy
备注:
更新HD中字
类型:
科幻片 喜剧,动作,奇幻
导演:
S·S·拉贾穆里,J.V.V.Sathyanarayana
年代:
2012
地区:
其它
语言:
其它
更新:
2024-02-15 20:32
简介:
印度浪漫科幻电影,讲述一个被谋杀致死的男人重生为一只家蝇,进而为他的惨死寻求报复的故事....详细
相关科幻片
功夫小蝇剧情简介
科幻片《功夫小蝇》由纳尼,萨曼莎·鲁斯·帕布,苏迪普,Santhanam,SrinivasaReddy主演,2012年其它地区发行,欢迎点播。
印度浪漫科幻电影,讲述一个被谋杀致死的男人重生为一只家蝇,进而为他的惨死寻求报复的故事.
功夫小蝇相关影评
@豆瓣短评
谁的怜悯?
惊叹来自某种焦虑
在进入人们视野,为数不多的印度片观看经历中,《功夫小蝇》再一次证明:印度电影要么烂片,要么神片。如果《贫民窟的百万富翁》只是好莱坞的成功,那么《三傻大闹好莱坞》彻底改观对印度电影的刻板印象:莫名其妙插入大篇幅歌舞;产量巨大,但只能内销。然而人们不知道的是,正是这种对国内市场的专注,使得印度电影蓬勃发展,并得以抗衡好莱坞大片。而2012年的《功夫小蝇》,则展示了宝莱坞电影工业体系的创作力及生产力。
尽管记忆里,印度电影从未轰炸过我们的影院,我们也从未产生好莱坞式的焦虑,甚至某些人仅仅把宝莱坞当作笑话。不少人忽视了如下事实:印度观影人次最多,平均每人每周两次走进影院,一个狗血的段子是印度人会卖血去看电影;印度本土电影占国内票房95%,而这个数字在中国是50%左右,甚至2012年跌至48.5%;2012年印度电影海外最高票房(沙鲁克•汗的《爱无止境》)达 7.9亿卢比,远远超过近几年国产电影的海外表现,不知成龙的《十二生肖》能否打破这个怪圈。
单看电影上的数据,很难想象这个国家的GDP仅为中国的1/4。2012年,印度GDP约1.8万亿美元,人均约1485美元,而这个数据中国是约8.4万亿美元,人均约6400美元。尽管可以预见,中国经济增长将逐步放缓,2012年经济增长仅7.8%,创13年之低,但印度仅4.1%,与辛格总理在独立65周年庆典上所宣称的6.5%相距甚远。看过《贫民窟的百万富翁》,就知道这个国家的公共设施建设、交通运输等究竟有多糟;而最近频发的强奸事件,则折射出这个国家的种族问题、宗教问题究竟有多严重。一个让人啼笑皆非的事实是,印度人不用手纸,而用水龙头代替。这也戏剧性地出现在《贫民窟的百万富翁》,犹记得少年的贾马尔掉入粪坑,蓬头垢面挤进人群,获得签名。而更让震惊的是,被视为母亲河的恒河时而泛有浮尸,而人们却熟视无睹,依旧淘米洗菜、玩水戏耍。
正是这种不了解,一种极端的外来视角,造成我们某种惊呼,对偶尔闯入视野印度电影的惊叹与焦虑。作为史上最好成绩的《三傻大闹宝莱坞》,票房达38.5亿卢比,更为可贵的是它的超强口碑:让挑剔的观众哑言无语,只剩拍手称赞。而《功夫小蝇》也不例外,尽管它无法和《三傻大闹宝莱坞》相提并论,但它让我们再次追问:什么时候,我们能拍出这样的电影?
习惯了好莱坞的狂轰滥炸,直接说那没有任何参考、借鉴意义,因为那是领先好几个时代的工业生产水平,而不仅仅是我们缺什么。但是,我们无法忍受来自印度电影的挑战,习惯了和美国对比,早已不把印度当作对手。因此,当遇上《功夫小蝇》,我们会相当惊讶,惊讶的原因不在于它多好,而在于它产自还不如我们的印度。
在《功夫小蝇》中,可以看到一套成熟的电影工业生产体系,作为一部商业电影,该有的商业元素一一俱全。它不过度卖弄,也不沉浸自我表达,更不试图征服世界、征服评委。尽管在特效上存在瑕疵,但它的创意、节奏不得不让人信服:原来好看的商业大片,并非就是特效大片。把一个复仇故事拍得如此欢乐,用大段篇幅去讲苍蝇的视觉世界,这种勇气不是鼠目寸光,就想捞一把的投资人所能拥有的。
尽管和《三傻大闹宝莱坞》相比,它的受众主要在国内,它也尚未征服世界,但它赢得了每一个观影者的口碑与赞赏。
商业背后的“可笑”怜悯
罗素说,人这一生有三种激情:爱情、求知欲与怜悯。毋庸置疑,罗素说这话时,眼前浮现的并不是所有人。
爱情,在这个怀疑的时代,能否遇到、是否持久成了没有答案的追问;求知欲,面对知识贬值、崇高丧失的流行,大谈求知欲则意味某种迂腐。那么怜悯呢?“恻隐之心,人皆有之”,似乎只有怜悯才保留一丝尊严,在这个剧烈分化时代,还能触动心灵深处层层包裹的柔软。基于自身和对某种美好的渴望,我们时时不忘刻画这种怜悯,并名之为人性。
《功夫小蝇》,这种怜悯也随处可见。比如片中两处出现的小偷,本是个其貌不扬的酒鬼,但阳差阳错以为获得女神Bindhu的垂爱,从而改过自新,自食其力。最后他追求Bindhu的镜头,像极开头Nani追求Bindhu,自我幻想中获得向上的力量。这种渴望,对于未来的美好想象,正是一个社会得以维存的根本,尤其是对一个处处不如意的国家。
面对这种不如意,电影给出了一种宗教式的答案——事事往好处想,努力终有回报。所以,每个月只能捐15卢比的Nani能追求Bindhu两年,并最后实现逆袭,获得女神的爱;处于最底层的酒鬼与小偷,也能在爱与美的感召下,实现自我救赎,谁知道他不会遇到他生命中的Bindhu呢?而那些掌握钱权、穷奢极欲的“上流人士”,如果真正犯有大罪(如谋杀),自会受到命运责罚,这种责罚来自某种天意,比如一只苍蝇。
自从法国新浪潮时期提出电影作者论,人们习惯把一部电影当作类似小说、戏剧的作品。回到这部电影,似乎可以看见背后创作者的关怀,某种出自人性的“怜悯”。面对城市背后那成片的贫民窟,你或许不会捐钱,也不会特别关注,但很难不触动心中的柔软。印度的两极分化简直惨不忍睹,这里有世界最富有的人,也有世界性的大都市,同样有世界瞩目的贫民窟。
由于印度开放户籍,实现免费医疗与教育,导致农村人口急剧涌入城市,从而使城市公共资源陷入某种瘫痪与低效。城市显然没有做好接纳他们的准备,自然有它的拒绝方式:富人用自己手中的钱,强行划出两片区域的篱笆,一边天堂,一边地狱。在里约,城市标志似乎不再是那巨大耶稣像,而是其庞大的贫民窟。在那些低矮、拥挤的砖瓦房里,上演着一部部《上帝之城》与《速度与激情5》,有人在那里演绎励志故事,但更多的人被它埋藏。印度的贫民窟似乎更不如,至少没有里约那种壮观,更没有那种被书写出来的沉重与悲鸣。甚至,在很多人眼里,那里有惊人的平静与和谐,随处可见嬉笑打闹,在繁杂的城市纷扰中,人终于获得归宿与宁静。
生活归之于宗教,归之于某种习俗与传统。我想,大概这是这座城市的纽带吧。
《功夫小蝇》并没有直面现实,就算是处于底层的Nani,也没有展现他的窘境,相反在爱的滋润下,日子过得相当不错。整个电影画面干净,色彩亮丽,Bindhu的家与办公地像极某个童话乐园,环境清幽,里面生活着漂亮的公主。实际上就这是童话,电影就是一个父亲给孩子讲的故事。而片中最多的场景,是大反派Sudeep的家,在这里电影着力展示它的奢华,甚至炫耀最新的工业与科技。作为一部有着巨大投资压力的商业片,展示生活不常见的科技与奢华成了必须,因为电影本来就是一场梦,做梦即意味着某种满足。所以大谈创作者的怜悯,似乎与这种商业原则格格不入,就算有也早已附属于商业原则。
说到底这是一场圈钱运动,最成功的是让观众很愉快地掏钱。无疑,《功夫小蝇》做到了这种成功。尽管它极具讽刺与社会关怀,但这一切都只是它的外表包装,目的也仅在于赢得广大观众的亲睐。所以,它的怜悯不低沉,不沉重,没有直接的镜头,只有无尽的想象与狂欢。尽管Sudeep所代表的富人受尽嘲讽,但电影却再次证明他们的成功,名利双收。在无尽的幽默与爆笑后,背后的怜悯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甚至它也成了一种商业元素,人们需要它,抚平人内心的激愤与不平。但必须承认,这种怜悯与关怀尽管廉价,也很不真诚,但依然必要。如果现实终不会改变,也于事无补,在电影中给人幻想、给人满足,大概也是一件好事吧。
电影中的怜悯,显然不是罗素所强调的。相比罗素的高高姿态,电影则更具亲民化,但却少了一种最基本的真诚。正如,我们今天批判公知一样,早已被利益所绑架,尽说些不痛不痒,却有媚惑力的大话。作为有反思能力的个体,大概都有此种怜悯,但尴尬的是始终无法言说,因为他无法代言那些让人怜悯的对象。而当怜悯附属于利益,也就丧失了罗素所说的那种力量。
但我始终坚信,同样存在这样一群人,他们的良心并没有出卖给利益。正如新闻人陈涛所言,一个典型的南方周末人是这样的:出生在农村或者中小城镇,有一个谈不上幸福的童年,曾经做过文学青年,通过个人努力而获得接受好的高等教育的机会。这样的人,有一点骄傲、有一点清高、有一点排斥庸俗、有一点显得有理想的样子;这样的人,有的社会责任,他无法忘记,虽然自己通过高考改变了命运,但是小时候和他一起玩尿泥的小伙伴们现在还在社会的底层挣扎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