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D
  • HD中字
  • 巴尔干边界 2019
巴尔干边界

巴尔干边界

主演:
安东·庞布施尼,尤里·库琴科,米洛斯·比柯维奇,米莱纳拉·德罗维奇
备注:
绝密突袭,The Balkan Line 正片
类型:
战争片 动作,战争
导演:
安德烈·沃金
年代:
2019
地区:
俄罗斯
语言:
其它
更新:
2023-06-18 19:08
简介:
1999年,南斯拉夫。俄罗斯特遣部队被命令控制科索沃的斯拉蒂纳机场,直到增援部队抵达。但这一战略目标对于阿尔巴尼亚战地指挥官和北约将军来说极为重要。该组织被迫与恐怖分子进行不平等的战斗。俄罗斯维和部队和北约部队正赶往机场。世界再次接近一场大战。但是特别组织的指挥官安德.....详细
相关战争片
巴尔干边界剧情简介
战争片《巴尔干边界》由安东·庞布施尼,尤里·库琴科,米洛斯·比柯维奇,米莱纳拉·德罗维奇主演,2019年俄罗斯地区发行,欢迎点播。
1999年,南斯拉夫。俄罗斯特遣部队被命令控制科索沃的斯拉蒂纳机场,直到增援部队抵达。但这一战略目标对于阿尔巴尼亚战地指挥官和北约将军来说极为重要。该组织被迫与恐怖分子进行不平等的战斗。俄罗斯维和部队和北约部队正赶往机场。世界再次接近一场大战。但是特别组织的指挥官安德烈·沙塔洛夫并不接受政治:在机场,他心爱的女孩亚斯纳是人质之一......
巴尔干边界相关影评
@豆瓣短评

单纯就电影艺术形式而言并不是那么令人满意,但是主题加成,直接满分。

这部电影的真实背景是,1999年6月,科索沃战争停战,南联盟被迫妥协,同意从科索沃地区撤出南联盟正规军。当时正驻扎在波黑的俄军维和部队利用科索沃地区的短暂的权力真空,迅速出击,派出一个加强营长途奔袭五百多公里,最终在英军抵达前三小时占领科索沃普里什蒂纳机场,保证了俄军大部队进入科索沃的后续可能,并阻止了北约方面单独占领科索沃的企图。俄军空降军分队为了突袭机场,特意在战前将战车上的“SFOR”(波黑维和部队)标识改为“KFOR”(科索沃维和部队)标识成功地迷惑了北约部队。电影中也特别呈现了这一历史细节。

但是,就真实历史而言,并没有公开证据能证明俄军像在电影中那样使用了近似于“黑色行动”的小分队在空降军主力抵达普里什蒂纳机场之前就已经攻占了机场,也没有公开证据能够证明在俄军空降军主力到达前机场曾发生过交火事件。

尽管如此,在真实的历史中,1999年俄军突袭普里什蒂纳机场仍然是一场大胆、利落的作战行动,除了展现出空降军一贯的高水平作战素养,也达到了出敌不意、四两拨千斤的效果,为俄国与南联盟在科索沃问题的外交斗争中争得了一定的主动权。而这场行动对于叶利钦时代末期状态低迷的俄国而言更是成为了传奇一般的存在。

除了题材真正意义上突破了禁区,更重要的是这部电影继承了俄国战争电影一贯的风格,宣扬一种超越民族纷争,保卫和平的人道主义理念。这一点使得这部电影在立意上就高于西方同类型作品。

在影片的高潮部分,攻占并守卫机场的俄军志愿兵小分队的成员组成非常有意思:

俄罗斯人(主角),鞑靼人(航站楼机枪手),印古什人(领队),白俄罗斯人(自爆卡车),乌兹别克人(女狙击手),拆弹专家(坚持认为自己是苏联人。另外,开篇1995年波黑战斗中牺牲的俄军特种兵战士仍然随身佩戴着苏联军队的身份牌,这个细节非常值得玩味),还有凸显了俄塞血盟的两位南联盟小警察,值得注意的是其中一位小警察是科索沃阿尔巴尼亚人。在机场守卫战开打前鞑靼族俄军战士与阿尔巴尼亚族南联盟警察共同晨礼,与机场保卫战最后塞族警察牺牲自己掩护拆弹兵撤退这两个场景,直接升华了本片的主题。这让这部电影超越了单纯的种族与宗教冲突的窠臼,体现了俄南两国人民无论民族宗教同仇敌忾捍卫和平的心愿。

另一个非常重要的地方是,这部电影是我印象中俄国战争片首次着力正面刻画这些没有公开身份的俄国志愿军人的海外战斗经历。事实上,俄国在巴尔干地区的不公开军事介入的历史可以被追溯到19世纪初期的塞尔维亚大起义。1876-1878年塞尔维亚独立战争期间,俄军军事顾问深度介入了塞军的指挥,有力牵制了巴尔干方向的奥斯曼土耳其军队的力量,为东线俄土战争正面战场俄军的胜利起到了重要的辅助作用。1908-1909年奥匈帝国单方面吞并波斯尼亚,结果遭到俄军志愿兵指挥的塞族民兵的殊死抵抗,导致奥匈军队伤亡惨重。一战前期,俄军更是直接派出顾问团前往塞尔维亚帮助抵抗同盟国的军事进攻。俄塞之间历史上的特殊关系造就了“巴尔干前线”上的俄国志愿军人这一特殊的团体。而这部电影中的这个无名小分队,正是这一团体的现代版本的缩影。俄国军人对于巴尔干的感情与执念,恐怕是中国观众们难以想象的。

这部电影在战术设计上颇为可圈可点。最后的机场保卫战中,俄军志愿兵小分队分为三股,主角、领队、与白俄罗斯队员防御最坚固、火力最强大的塔台(装备轻重机枪各一挺);阿族警察则与俄军小分队中的鞑靼族机枪手一起坚守航站楼火力点(装备一挺轻机枪);乌兹别克女狙击手潜伏在机库区,监视塔台与航站楼之间的空挡;而塞族警察与坚持苏联认同的拆弹专家组成二人战斗小组游击于机场地面(装备一挺轻机枪与火箭筒若干),并寻机从侧面攻击“科解”分子的进攻队形;整个防御阵型呈标准倒品字型,各个火力点之间都可以互相策应,体现了小分队成员非常高的战术素养。多个火力点形成交叉火力网,给采取密集队形进攻的“科解”分子造成了重大伤亡。这也是为什么仅有八名战斗员的小分队可以在连级规模的(14辆车,至少近百人)“科解”分子猛攻下仍然守住机场的主要原因。

相比之下,“科解”一方尽管拥有大口径重机枪、迫击炮、与火箭筒这样的重型火力,但却不能妥善利用火力优势集中压制俄军火力点,三个战斗方向也不能做到同时进攻以分散俄军火力,把占尽优势的围攻战打成了徒增伤亡的添油。只能说,“科解”分子毕竟是并未经历过真正的高烈度现代战争的乌合之众,专业战斗素养低劣,普遍不注重隐蔽与交替掩护,只会采取密集队形一窝蜂地冲锋,尽管凶悍,但这在战斗意志坚定以逸待劳的俄军小分队面前只能撞得头破血流。

值得一提的是,真实历史中突袭普里什蒂纳机场的俄军空降军分队指挥官是尤努斯-“别克”·巴马特基列耶维奇·叶夫库洛夫中校(电影中俄军志愿兵小分队领队的原型,有趣的是电影中的领队不仅是印古什人,绰号也是“别克”)。叶夫库洛夫是印古什人,在突袭普里什蒂纳机场的行动结束后回国升任近卫第98空降师近卫第217空降团团长,并带队参加了随后爆发的第二次车臣战争。在车臣战场,叶夫库洛夫身先士卒,亲自带领侦察兵分队突袭车臣叛军据点试图解救俄军战俘,在遭到车臣叛军主力包围后身中数枪,但仍然带队血战杀出重围。叶夫库洛夫与印古什军人们在战场上悍不畏死的战斗作风很快引起了新任俄联邦总统普京的注意。第二次车臣战争结束后,印古什军人被大量提拔,成为了新俄国锡拉维克政权的重要组成,也成为了普京本人能完全掌握的四大武装基本盘之一(联邦安全局、紧急情况部、印古什蕃兵、奥赛梯蕃兵)。叶夫库洛夫本人在2000年被授予俄罗斯英雄称号,之后一路高升,2004年升任俄军伏尔加-乌拉尔军区情报部副部长,2008年转入政界,出任印古什共和国总统至今。

去年以来,科索沃局势再次恶化,科索沃当局单方面宣布建军,塞尔维亚方面则威胁动用武力解决科索沃北部塞族区问题。近日更是传出俄国驻科索沃北部塞族区外交人员遭到科索沃阿族警察攻击的新闻。在这种情势下,俄塞联合拍摄这部政治色彩极为浓厚的电影,个中意味,很是需要细细揣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