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D
决战中途岛英语

决战中途岛英语

主演:
艾德·斯克林,卢克·伊万斯,帕特里克·威尔森,伍迪·哈里森,丹尼斯·奎德,
备注:
HD
类型:
战争片
导演:
罗兰·艾默里奇,
年代:
2019
地区:
美国
语言:
英语
更新:
2023-10-21 17:17
简介:
影片讲述了二战太平洋战争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中途岛海战:这场战役之后,日本海军“缩水”,美日海上力量逆转,从而扭转整个太平洋战场的局面。士兵和飞行员的生动故事将观众一步步带入 1942 年 6 月上旬发生在太平洋中途岛附近令人难以置信的战争中……...详细
相关战争片
决战中途岛英语剧情简介
战争片《决战中途岛英语》由艾德·斯克林,卢克·伊万斯,帕特里克·威尔森,伍迪·哈里森,丹尼斯·奎德,主演,2019年美国地区发行,欢迎点播。
影片讲述了二战太平洋战争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中途岛海战:这场战役之后,日本海军“缩水”,美日海上力量逆转,从而扭转整个太平洋战场的局面。士兵和飞行员的生动故事将观众一步步带入 1942 年 6 月上旬发生在太平洋中途岛附近令人难以置信的战争中……
决战中途岛英语相关影评
{if:"中途岛战役长久以来被视作是太平洋战场的转折点,在过去几十年里也被史学家、军事学家和爱好者们广泛研究探讨。围绕这一题材,诞生过许多优秀的影视文学和游戏作品。今天这部罗兰·艾默里奇的决战中途岛给观众提供了震撼的海空战争场面,同时也让不熟悉这段历史的观众了解了中途岛战役的始末缘由。太平洋战区在整个二战史中地位重大,其结果也直接导致了当时不可一世的军国主义日本俯首投降。中途岛海战长久以来被视作是太平洋战场的转折点,此役旧日本帝国海军损失了四条正规航母以及上百名经验丰富的精英飞行员,也被迫放弃预定战略意图。美日太平洋战场上的战力重新趋于平衡,此后美军掌握了主动权,而日军则被迫在西南太平洋与盟军陷入长久的消耗战,逐渐转入了战略防守。对于稍微熟知二战史的朋友来说,中途岛的名字无疑并不陌生。而对于军事爱好者来说,要说起中途岛战役的详细经过以及上述结果和影响来,则更是津津乐道侃侃而谈。但对于美日双方是为何一步步走到这里,又为何要围绕着一个弹丸环礁不惜堵上国运,却并非人尽皆知了。如果说珍珠港,珊瑚海,中途岛这些历史事件是一颗颗珠子,那么这部电影则像一根链子,把一个个我们耳熟能详的独立事件串联起来,用娱乐化和大众能接受的手段,向观众们做了一次太平洋战争起始诸事的科普。如果您的确是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士,且有完美主义倾向,在看这部电影时难免会因为这里或者那里存在的细节问题而留下痛苦的泪水,甚至因为撕扯影院的座椅而被请出放映厅。然而对于不那么吹毛求疵的史学家,以及其他只想图个乐的观影者来说,这部电影在很大程度上有着不错的观影体验:既有前线火爆的战争场面,也有后方情报部门的斗智斗勇;在获得视觉享受的同时,还顺带着学习了历史知识。其中或许有人因此开始对太平洋战争产生了兴趣,想知道之后又发生了什么因而投入了浩瀚史海,这也可以说是美事一件。==============================私以为,这部决战中途岛是近年来罕有的优秀历史战争题材电影;也是好莱坞少有的以战役视角纵览全局,而非管中窥豹式的战争影片。从拯救大兵瑞恩,珍珠港,到钢锯岭和敦刻尔克,好莱坞非常擅长这种以小人物小事件为切入点来描绘大背景的叙事手法。而中途岛这样全景式推进的手法却并不多见。为了避免在观感上类似于纪录片,《中途岛》在保持故事连贯性的同时,尽可能的通过台词对话和场景搭建来插入补充背景,解释历史缘由。例如开篇时借山本五十六之口简要介绍了美日当前主要矛盾,为观众解释了日本偷袭珍珠港的理由。又通过亚利桑那号上水兵准备晚宴的场景,展示了美军久安于和平,防备松懈的现状,让观众理解到这次偷袭得以成功的背景条件。实际上,这一切都要从海军假日说起。1922年2月6日,一战后,美、英、法、意、日五海军强国在华盛顿签订了关于限制海军军备的 《华盛顿海军条约》 。条约详细限制了在1937年前,各国海军舰艇的吨位和火炮口径,以及主力舰吨位,技术和武备的分配。加上 后续 《伦敦海军条约》 的规定以及《凡尔赛条约》 对德国海军的诸多限制,一言以蔽之,各国海军进入了长达十五年的“和平年代”,史称海军假日。然而平静的表面下暗流涌动,各国海军不但想方设法钻条约的空子,且都积极计划扩充军备。以旧日本帝国海军(IJN)为例,军令部早在1934年就向舰政本部下达了设计及建造18寸口径舰炮主力战舰的计划,也就是后来的大和级战列舰。最上级最初也通过安装6寸炮而归类为轻巡洋舰,在战后很快换装了原计划的8寸舰炮,摇身一变恢复了重巡。此外,日本更是公然退出了1936年的第二次伦敦海军条约的签订,此时脆弱的协议早已名存实亡,和平的余晖日渐稀微,动荡的阴影笼罩在太平洋上空。海军假日时期,受到条约限制而改建为正规航母的战列巡洋舰赤城号(1925)在1930s到1940s初,军国主义日本政府野心急剧膨胀。1931年9月18日,日军悍然发动九一八事变,强占我东三省。到了1937年,又丧心病狂的发动了七七卢沟桥事变,入侵中国全境。然而中国军民顽强的战斗意志和英勇无畏的抵抗也使侵华日军陷入了战争泥沼。弹丸小国的日本自古以来就缺乏资源,到了1941年时,国内经济崩溃,物资已接近枯竭。为维持在华作战,1940年9月,在法国投降后,日军顺势占领了当时的法属印度支那北部 ,即今天的东南亚柬埔寨,老挝,越南等地区。唇亡齿寒,这一行为激怒了在东南亚地区有大量殖民地的美英等西方国家。1941年,美国要求日本撤离法属印度支那,并连同英国警告要掐断日本的石油供给。石油是战争机器的血液。以海军而言,失去了油料补给,联合舰队现有的储量则仅够半年作战之用。一边是日耗巨金的中国战场,一边是“米英鬼畜”的国际制裁;对于内忧外患的日本而言,要想维持作战只能靠吃下东南亚这块肥肉,而这就意味着必须得扫除英美在太平洋上的庞大势力。电影自然不可能将这些时代背景一一道来,但仅通过少量篇幅,就已经将这背后的逻辑暗示给了观众。但电影并没有详细说明的是,偷袭珍珠港并非是一个准备完全的独立事件。在偷袭珍珠港后,日本人随即发动了全面进攻。12月7日同日,旧日本帝国海军远征马来半岛,开始占领东南亚。12月8日,从夸贾林环礁上起飞的日本千岁航空队空袭威克岛,拉开了威克岛战役的序幕。12月10日,英国远东Z舰队在马来西亚附近海域遭到日军空袭,新锐威尔士亲王号战列舰和反战巡击号沉没,指挥官菲利普斯以下四千余人长眠于大洋。这一打击令丘吉尔“辗转反侧,难以入眠”。此时,日方拥有在太平洋上占有绝对优势,1941年的年末笼罩在一篇愁云惨雾中。从中途岛返航的南云机动部队直接派出二航战及第八巡洋战队,于16日支援威克岛作战。这也直接影响了第二次威克岛战斗的结果。此时广阔的太平洋几乎已被日本人尽握掌中。值得称赞的是,《决战中途岛》一片在选取历史节点时,思路非常清晰。电影中企业号首场战斗攻击了某小岛港口的日军军舰和设施,鱼雷机在山谷中穿梭迎击追来敌机的空战场面令人印象深刻。这场战斗描绘的应该是马绍尔-吉尔伯特群岛突袭战(Marshalls–Gilberts raids)。这场发生在1942年2月1日的战斗并未对日军造成严重损失,且不论是在战略还是战术上都未对整个太平洋战场产生深远影响。然而导演却花费了大量篇幅在此,甚至不惜将显然更有历史价值的珊瑚海海战用一个镜头草草带过,正是因为这个部分在影片中起到了补充时代背景,承接故事主线的重要作用。剧中主要人物之一,绰号“蛮牛”的海军少将小威廉·哈尔西便是在此处首次登场。作为第16特混舰队(TF-16)的指挥官(当时还是第8特混舰队),他指挥的以企业号(CV-6)为核心的航母战斗群在太平洋战场上功不可没。此役他与海军少将弗莱彻指挥的,以约克城号(CV-5)为核心的第17特混舰队(TF-17)一同发动了进攻。电影中表现的当时美国海军航空兵缺乏作战经验,战术安排多有不足,以及航空鱼雷难堪大用等场景,都是历史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在一直被动挨打疲于应付的1942年初,马绍尔-吉尔伯特群岛突袭战是美军第一次系统性的对日本发起进攻。这场战斗和日后的杜立德空袭东京极大的鼓舞了美海军和社会公众的士气,也为美军积累了宝贵的航母作战经验,为之后珊瑚海,中途岛的作战打下了基础。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训练经验丰富的飞行员也无法一蹴而就。在电影里我们也能直观的感受到,经历过马绍尔一战的准备后,中途岛时的企业号飞行员们,无论身心都已经因战火洗礼而脱胎换骨。此外,影片节选的轰炸东京,珊瑚海战役两个事件,也是导致美日在中途岛决战的必要条件。轰炸东京威胁到了日本本土,迫使日本高层意识到需要消除美国航母舰队的威胁,需要制定东太平洋进攻路线。这点也借日本海陆军战略会议的虚构场景得到了体现。珊瑚海海战导致五航战翔鹤瑞鹤两条大型航母被迫返港整修,因而缺席了中途岛海战。这令双方航空战力得以平衡,美方才有机会在此放手一搏。场景细节也是令本片出众的另一大亮点。尤其是多次多机位对俯冲轰炸场景的描绘,让观者对这一象征着海军航空兵时代兴起的决定性战术印象深刻。提起中途岛题材,我们很容易就会用今天这部《决战中途岛》和1976年杰克·斯迈特的《中途岛》(实际上原文的片名都是Midway)做个比较。实际上,即便不考虑特效的时代优势,本片仍然有另一个极其重要的优势:学术成果。近年来对中途岛战役的研究进一步完善,很多之前未被明确的细节也被一一揭露。很高兴的看到,这部电影很好的利用了这个优势,把一些历史细节加入影片并给了特写:①中途岛起飞的4架B-26之一在击坠时几乎撞入赤城号舰桥。②Mk13型鱼雷在撞上金刚级战列舰侧舷后竟断成两截。③一颗投向赤城号的炸弹自左舷近失落海爆炸。④企业号俯冲轰炸机队长麦克拉斯基跟随返回舰团的岚号驱逐舰才找到了日军航母,是由于岚号受命驱赶向赤城号发射鱼雷的美军鹦鹉螺号潜艇。⑤鹦鹉螺号发现中途岛起飞的TBF复仇者鱼雷机,并随后观察到远处大量防空炮火,从而发现了日军舰队的位置。⑥修正了长久以来受渊田美津雄描述影响的命运五分钟场景,还原了相对空旷的赤城号甲板。同时强调了整备作业是在机库中进行,描述了受到攻击后失去动力和电力的加贺号并还原了机库中大量弹药被引爆的场景。⑦描绘了麦克拉斯基的VS-6和百斯特的VB-6机队由于协同失误同时向加贺号俯冲投弹,只有百斯特等三机及时转出的场面。⑧本片主角之一企业号飞行员理查德·百斯特 (Richard Halsey "Dick" Best) 在执行任务时吸入混合着诱发肺结核的烟雾,后不断咳血,被诊断为肺结核而住院治疗,直到1944年退役。影片也还原了这段史实。==============================下面来说一下影片存在的问题。早期的大和号。注意到舰尾高耸的铁塔,在终战时被移除。首先我想明确一点:电影不是纪录片,考据的标准也并不需要尽善尽美,故而难免有疏忽缺漏。何况要把诸多重大的战役填入短短的2小时内,更免不了会有省略精简的地方。然而对于要求十分严格的观众来说,这部电影也确实存在一些无伤大雅的瑕疵,例如:①中途岛战役前的南云机动部队中出现了5条大和级战列舰。②影片中的大和号似乎是决战状态而非早期状态。③在马绍尔-吉尔伯特群岛突袭战中,港口泊有一艘四炮塔的金刚型战巡,与历史不符。④杜立德空袭东京是1942年4月,完成马绍尔战斗回航的TF16和TF17不会遇到三个月后的大黄蜂号(CV-12)。⑤中途岛起飞的B-26轰炸机只有4架,而非电影中的9架(或更多)⑥鹦鹉螺号潜艇攻击的对象不是霧島/榛名号战列舰而是旗舰空母赤城号。⑦中途岛战役美军的舰队中似乎出现了一艘布鲁克林级轻巡,其前甲板高低错落的三炮塔十分醒目。然而该型巡洋舰未参与中途岛海战。⑧在珊瑚海损失并缓缓下沉的美军航母应为列克星敦太太,而电影中使用了约克城级的模型。布鲁克林级(上)和亚特兰大级(下)轻巡洋舰。两者的舰影差距明显。只有后者参与了中途岛海战,被编入斯普鲁恩斯的第16特遣舰队(TF-16)列克星敦号(上)与约克城级(下),舰桥形状区别十分明显。如果说以上这些疏漏有些可能是受限于经费,有些则是为了剧情流畅连贯而做出的改编,不但大部分观众难以察觉,对影片整体表达也影响细微。但以下几个问题则有些不得不提了。1、爆炸效果。全篇有许多华丽的爆炸场面,然而其中很大一部分都不合理。飞机装备的机枪和航炮都绝对无法通过扫射而引发爆炸,一颗250kg的航空炸弹也绝对无法让整个机场陷入一片火海。这种明显失真的场面贯穿整部电影。这种错误其实在不少类似电影中比较常见,例如前几年的珍珠港以及机枪打爆驱逐舰的红色机尾。虽说为了视觉效果做出一定程度的夸大可以理解,但历史题材的影片,如果做到这种程度就成了二战背景的星球大战,不免有裤裆藏雷手撕鬼子侮辱观众智商之嫌。2、机队装备。曾被津津乐道的“决定命运五分钟”就是因为南云忠一在收到矛盾和模糊情报的情况下,在“装航弹轰炸中途岛还是装鱼雷攻击美航母舰队”间举棋不定,使得航母甲板上堆满了整备中的战机和弹药,才最终导致了机动部队主力在短短五分钟内覆灭。虽然近年来的研究成果反驳了这一观点,但至少在犹豫“航弹or鱼雷”这件事上,却是没有争议的。然而影片中进攻中途岛的友永丈市第一波次却变成了:编着混乱队形零战和99,97式轰炸机,全员挂着鱼雷飞临岛上。这着实让人摸不着头脑。普通观众也许难以分辨不同飞机或战舰的型号,但鱼雷和航弹的外形差异巨大,这已经是外行人也能一眼看出的常识性错误了。3、重创飞龙。在影片最后,百斯特机俯冲轰炸空母飞龙号,并直接命中前甲板一枚1000lb航弹。影片中多次描绘了俯冲轰炸的场景,而被选作为全片高潮的轰炸飞龙号,导演更是格外关照。然而可能也因此有些用力过猛了,生生拍出了卢克天行者驾X-WING击毁死星的味道,令我耳边放佛回荡着欧比旺的“luke, trust your feeling”。然而正是这段被重点刻画的俯冲轰炸几乎让之前所有对这一战术的描写毁于一旦,因为影片中百斯特投弹的时机完全错误。俯冲轰炸示意图。俯冲轰炸机投弹位置应为3,而不是图中的位置4。俯冲轰炸角度和高度说明。如果投弹时低于1000英尺,则拉起高度则会低于700英尺,可能被自己炸弹的爆炸冲击波波及。如图所示,俯冲轰炸战术的意义是在于通过操控飞机控制炸弹下落线路,消除水平速度而提高轰炸精度,因此通常以很大的攻角入场。影片之前多次出现了正确的俯冲轰炸场景,但却偏偏在全剧压轴的地方放了一个详尽的错误示范。百斯特的俯冲进入角度是没有问题的。然而剧中他却没有在图示3的位置投弹,反而是改出俯冲拉平后,沿着甲板飞到了4的位置才释放。这时候炸弹已有了很大的水平速度,而且也没有足够的垂直冲量来击穿甲板,可以说完全失去了俯冲轰炸的意义。而且当时飞行的高度几乎已经和降落差不多,炸弹爆炸后也显而易见会受到波及。在影院时,我脑海中已然出现了炸弹弹跳几番后沿着甲板滑行落水的滑稽场景。然而影片中飞龙号加厚了的甲板钢板却好像一层糯米纸一样,炸弹“噗”的一声就捅了进去。再加上之后降落时飞机的无动力魔法上浮,这个滑稽满满高潮部分着实降低了该电影的严肃性。除了上述场景问题,我认为影片最大的争议则在于其叙事节奏。《决战中途岛》不满足于遵循好莱坞传统围绕一个小人物和孤立事件讲一个大背景下的故事,而是想通过表现战争双方的全面战略,描绘一部史诗。然而以一部史诗剧的标准来看,虽然剧情有明确的目标以及合理的取舍,导演对整个故事节奏的把握却仍有待打磨。中途岛战役是一场复杂的战役。从后方情报准备到战场调动排兵布阵,都有很多对理解故事不可或缺的细节。尤其是大战在即,双方都在和时间赛跑,一分一秒都至关重要。这里的节奏感应该和敦刻尔克一样,紧张到甚至可以听到背景里的滴答声。然而导演却在有些无关紧要的地方放缓了节奏,导致真正留给中途岛战役的时间不足。因为要着重描绘战争当日的过程,所以反而对交战前的准备缺乏连贯和充分的说明。哪只部队在哪里,做了什么调动;哪里的战机何时起飞,又轰炸了谁。这些本来可以精确到分钟的史实却被分割开来碎片化了,变成了一个个孤立的历史场景。这样导致了观众只记得飞机飞过去又掉下来,炸弹炸了这里又炸了那里,却对战争全局走向失去了把握。不免会让人觉得,一场足足铺垫了一个多小时的重要战役,就这样莫名其妙地匆匆结束了。至于影片完全将南云忠一刻画成了一个愚蠢无能的废物,而把山口多闻描绘为一个足智多谋以身殉国的英雄,就是见仁见智了。但私以为在看待历史事件时,应尽量不以上帝视角去评价当时历史人物的行为,才会比较公允。实际上飞龙号在挨了四颗1000磅航弹后,因损管得利一度恢复了26节航速,甚至在遭到雷击处分后仍一夜未沉。后世一些研究者也认为,无论如何都算不上是“无法挽回”的情形。而放弃了这样一条仍然可以抢救的宝贵正航,而选择与舰同沉的山口多闻当时是抱着怎样的心态,后世也难以妄加揣摩了。==============================中途岛战役的两个月后,美军在位于西南太平洋所罗门群岛的瓜达尔卡纳尔岛登陆,拉开了长达半年的瓜岛战役序幕。自此日军被迫陷入了无止境的消耗战,战略上逐渐转为劣势。而美军在强大工业力量的支持下,新锐战舰不断下水服役。截至日本战败前夕的1945年,美国共建造了各型航母147艘,其中仅埃塞克斯级大型航母就有22艘。而日本的经济实力却跟不上战争损耗,自此战局以定,日本法西斯再无回天之力。1945年8月15日,日本正式宣布无条件投降。 同年9月2日,日本代表在停泊与东京湾的美国战列舰密苏里号(BB-63)上签字投降,中,美,苏等9国代表相继签字。而这也标志着我国抗日战争的胜利结束,至此,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落下帷幕。二战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到今天,不过也才短短70余年。如今战争的阴影还未从上一代人记忆中消褪,而世界各处则又是暗流涌动龌龊不断,远远称不上和平。因此无论如何,我都乐于看到多一些描述二战题材的影片出现。因为人们是健忘的,而有些历史却是万不能被遗忘的。坐在影院里,我不禁想起十几年前在中学图书馆徜徉的那个下午。记得我在书架的角落搜寻到一本书页已经泛黄,定价仅为2角钱的《太平洋战争》。翻开旧书,午后的阳光照射在纸页上,卷首八个大字令我至今仍记忆犹新。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 "中途岛战役长久以来被视作是太平洋战场的转折点,在过去几十年里也被史学家、军事学家和爱好者们广泛研究探讨。围绕这一题材,诞生过许多优秀的影视文学和游戏作品。今天这部罗兰·艾默里奇的决战中途岛给观众提供了震撼的海空战争场面,同时也让不熟悉这段历史的观众了解了中途岛战役的始末缘由。太平洋战区在整个二战史中地位重大,其结果也直接导致了当时不可一世的军国主义日本俯首投降。中途岛海战长久以来被视作是太平洋战场的转折点,此役旧日本帝国海军损失了四条正规航母以及上百名经验丰富的精英飞行员,也被迫放弃预定战略意图。美日太平洋战场上的战力重新趋于平衡,此后美军掌握了主动权,而日军则被迫在西南太平洋与盟军陷入长久的消耗战,逐渐转入了战略防守。对于稍微熟知二战史的朋友来说,中途岛的名字无疑并不陌生。而对于军事爱好者来说,要说起中途岛战役的详细经过以及上述结果和影响来,则更是津津乐道侃侃而谈。但对于美日双方是为何一步步走到这里,又为何要围绕着一个弹丸环礁不惜堵上国运,却并非人尽皆知了。如果说珍珠港,珊瑚海,中途岛这些历史事件是一颗颗珠子,那么这部电影则像一根链子,把一个个我们耳熟能详的独立事件串联起来,用娱乐化和大众能接受的手段,向观众们做了一次太平洋战争起始诸事的科普。如果您的确是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士,且有完美主义倾向,在看这部电影时难免会因为这里或者那里存在的细节问题而留下痛苦的泪水,甚至因为撕扯影院的座椅而被请出放映厅。然而对于不那么吹毛求疵的史学家,以及其他只想图个乐的观影者来说,这部电影在很大程度上有着不错的观影体验:既有前线火爆的战争场面,也有后方情报部门的斗智斗勇;在获得视觉享受的同时,还顺带着学习了历史知识。其中或许有人因此开始对太平洋战争产生了兴趣,想知道之后又发生了什么因而投入了浩瀚史海,这也可以说是美事一件。==============================私以为,这部决战中途岛是近年来罕有的优秀历史战争题材电影;也是好莱坞少有的以战役视角纵览全局,而非管中窥豹式的战争影片。从拯救大兵瑞恩,珍珠港,到钢锯岭和敦刻尔克,好莱坞非常擅长这种以小人物小事件为切入点来描绘大背景的叙事手法。而中途岛这样全景式推进的手法却并不多见。为了避免在观感上类似于纪录片,《中途岛》在保持故事连贯性的同时,尽可能的通过台词对话和场景搭建来插入补充背景,解释历史缘由。例如开篇时借山本五十六之口简要介绍了美日当前主要矛盾,为观众解释了日本偷袭珍珠港的理由。又通过亚利桑那号上水兵准备晚宴的场景,展示了美军久安于和平,防备松懈的现状,让观众理解到这次偷袭得以成功的背景条件。实际上,这一切都要从海军假日说起。1922年2月6日,一战后,美、英、法、意、日五海军强国在华盛顿签订了关于限制海军军备的 《华盛顿海军条约》 。条约详细限制了在1937年前,各国海军舰艇的吨位和火炮口径,以及主力舰吨位,技术和武备的分配。加上 后续 《伦敦海军条约》 的规定以及《凡尔赛条约》 对德国海军的诸多限制,一言以蔽之,各国海军进入了长达十五年的“和平年代”,史称海军假日。然而平静的表面下暗流涌动,各国海军不但想方设法钻条约的空子,且都积极计划扩充军备。以旧日本帝国海军(IJN)为例,军令部早在1934年就向舰政本部下达了设计及建造18寸口径舰炮主力战舰的计划,也就是后来的大和级战列舰。最上级最初也通过安装6寸炮而归类为轻巡洋舰,在战后很快换装了原计划的8寸舰炮,摇身一变恢复了重巡。此外,日本更是公然退出了1936年的第二次伦敦海军条约的签订,此时脆弱的协议早已名存实亡,和平的余晖日渐稀微,动荡的阴影笼罩在太平洋上空。海军假日时期,受到条约限制而改建为正规航母的战列巡洋舰赤城号(1925)在1930s到1940s初,军国主义日本政府野心急剧膨胀。1931年9月18日,日军悍然发动九一八事变,强占我东三省。到了1937年,又丧心病狂的发动了七七卢沟桥事变,入侵中国全境。然而中国军民顽强的战斗意志和英勇无畏的抵抗也使侵华日军陷入了战争泥沼。弹丸小国的日本自古以来就缺乏资源,到了1941年时,国内经济崩溃,物资已接近枯竭。为维持在华作战,1940年9月,在法国投降后,日军顺势占领了当时的法属印度支那北部 ,即今天的东南亚柬埔寨,老挝,越南等地区。唇亡齿寒,这一行为激怒了在东南亚地区有大量殖民地的美英等西方国家。1941年,美国要求日本撤离法属印度支那,并连同英国警告要掐断日本的石油供给。石油是战争机器的血液。以海军而言,失去了油料补给,联合舰队现有的储量则仅够半年作战之用。一边是日耗巨金的中国战场,一边是“米英鬼畜”的国际制裁;对于内忧外患的日本而言,要想维持作战只能靠吃下东南亚这块肥肉,而这就意味着必须得扫除英美在太平洋上的庞大势力。电影自然不可能将这些时代背景一一道来,但仅通过少量篇幅,就已经将这背后的逻辑暗示给了观众。但电影并没有详细说明的是,偷袭珍珠港并非是一个准备完全的独立事件。在偷袭珍珠港后,日本人随即发动了全面进攻。12月7日同日,旧日本帝国海军远征马来半岛,开始占领东南亚。12月8日,从夸贾林环礁上起飞的日本千岁航空队空袭威克岛,拉开了威克岛战役的序幕。12月10日,英国远东Z舰队在马来西亚附近海域遭到日军空袭,新锐威尔士亲王号战列舰和反战巡击号沉没,指挥官菲利普斯以下四千余人长眠于大洋。这一打击令丘吉尔“辗转反侧,难以入眠”。此时,日方拥有在太平洋上占有绝对优势,1941年的年末笼罩在一篇愁云惨雾中。从中途岛返航的南云机动部队直接派出二航战及第八巡洋战队,于16日支援威克岛作战。这也直接影响了第二次威克岛战斗的结果。此时广阔的太平洋几乎已被日本人尽握掌中。值得称赞的是,《决战中途岛》一片在选取历史节点时,思路非常清晰。电影中企业号首场战斗攻击了某小岛港口的日军军舰和设施,鱼雷机在山谷中穿梭迎击追来敌机的空战场面令人印象深刻。这场战斗描绘的应该是马绍尔-吉尔伯特群岛突袭战(Marshalls–Gilberts raids)。这场发生在1942年2月1日的战斗并未对日军造成严重损失,且不论是在战略还是战术上都未对整个太平洋战场产生深远影响。然而导演却花费了大量篇幅在此,甚至不惜将显然更有历史价值的珊瑚海海战用一个镜头草草带过,正是因为这个部分在影片中起到了补充时代背景,承接故事主线的重要作用。剧中主要人物之一,绰号“蛮牛”的海军少将小威廉·哈尔西便是在此处首次登场。作为第16特混舰队(TF-16)的指挥官(当时还是第8特混舰队),他指挥的以企业号(CV-6)为核心的航母战斗群在太平洋战场上功不可没。此役他与海军少将弗莱彻指挥的,以约克城号(CV-5)为核心的第17特混舰队(TF-17)一同发动了进攻。电影中表现的当时美国海军航空兵缺乏作战经验,战术安排多有不足,以及航空鱼雷难堪大用等场景,都是历史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在一直被动挨打疲于应付的1942年初,马绍尔-吉尔伯特群岛突袭战是美军第一次系统性的对日本发起进攻。这场战斗和日后的杜立德空袭东京极大的鼓舞了美海军和社会公众的士气,也为美军积累了宝贵的航母作战经验,为之后珊瑚海,中途岛的作战打下了基础。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训练经验丰富的飞行员也无法一蹴而就。在电影里我们也能直观的感受到,经历过马绍尔一战的准备后,中途岛时的企业号飞行员们,无论身心都已经因战火洗礼而脱胎换骨。此外,影片节选的轰炸东京,珊瑚海战役两个事件,也是导致美日在中途岛决战的必要条件。轰炸东京威胁到了日本本土,迫使日本高层意识到需要消除美国航母舰队的威胁,需要制定东太平洋进攻路线。这点也借日本海陆军战略会议的虚构场景得到了体现。珊瑚海海战导致五航战翔鹤瑞鹤两条大型航母被迫返港整修,因而缺席了中途岛海战。这令双方航空战力得以平衡,美方才有机会在此放手一搏。场景细节也是令本片出众的另一大亮点。尤其是多次多机位对俯冲轰炸场景的描绘,让观者对这一象征着海军航空兵时代兴起的决定性战术印象深刻。提起中途岛题材,我们很容易就会用今天这部《决战中途岛》和1976年杰克·斯迈特的《中途岛》(实际上原文的片名都是Midway)做个比较。实际上,即便不考虑特效的时代优势,本片仍然有另一个极其重要的优势:学术成果。近年来对中途岛战役的研究进一步完善,很多之前未被明确的细节也被一一揭露。很高兴的看到,这部电影很好的利用了这个优势,把一些历史细节加入影片并给了特写:①中途岛起飞的4架B-26之一在击坠时几乎撞入赤城号舰桥。②Mk13型鱼雷在撞上金刚级战列舰侧舷后竟断成两截。③一颗投向赤城号的炸弹自左舷近失落海爆炸。④企业号俯冲轰炸机队长麦克拉斯基跟随返回舰团的岚号驱逐舰才找到了日军航母,是由于岚号受命驱赶向赤城号发射鱼雷的美军鹦鹉螺号潜艇。⑤鹦鹉螺号发现中途岛起飞的TBF复仇者鱼雷机,并随后观察到远处大量防空炮火,从而发现了日军舰队的位置。⑥修正了长久以来受渊田美津雄描述影响的命运五分钟场景,还原了相对空旷的赤城号甲板。同时强调了整备作业是在机库中进行,描述了受到攻击后失去动力和电力的加贺号并还原了机库中大量弹药被引爆的场景。⑦描绘了麦克拉斯基的VS-6和百斯特的VB-6机队由于协同失误同时向加贺号俯冲投弹,只有百斯特等三机及时转出的场面。⑧本片主角之一企业号飞行员理查德·百斯特 (Richard Halsey "Dick" Best) 在执行任务时吸入混合着诱发肺结核的烟雾,后不断咳血,被诊断为肺结核而住院治疗,直到1944年退役。影片也还原了这段史实。==============================下面来说一下影片存在的问题。早期的大和号。注意到舰尾高耸的铁塔,在终战时被移除。首先我想明确一点:电影不是纪录片,考据的标准也并不需要尽善尽美,故而难免有疏忽缺漏。何况要把诸多重大的战役填入短短的2小时内,更免不了会有省略精简的地方。然而对于要求十分严格的观众来说,这部电影也确实存在一些无伤大雅的瑕疵,例如:①中途岛战役前的南云机动部队中出现了5条大和级战列舰。②影片中的大和号似乎是决战状态而非早期状态。③在马绍尔-吉尔伯特群岛突袭战中,港口泊有一艘四炮塔的金刚型战巡,与历史不符。④杜立德空袭东京是1942年4月,完成马绍尔战斗回航的TF16和TF17不会遇到三个月后的大黄蜂号(CV-12)。⑤中途岛起飞的B-26轰炸机只有4架,而非电影中的9架(或更多)⑥鹦鹉螺号潜艇攻击的对象不是霧島/榛名号战列舰而是旗舰空母赤城号。⑦中途岛战役美军的舰队中似乎出现了一艘布鲁克林级轻巡,其前甲板高低错落的三炮塔十分醒目。然而该型巡洋舰未参与中途岛海战。⑧在珊瑚海损失并缓缓下沉的美军航母应为列克星敦太太,而电影中使用了约克城级的模型。布鲁克林级(上)和亚特兰大级(下)轻巡洋舰。两者的舰影差距明显。只有后者参与了中途岛海战,被编入斯普鲁恩斯的第16特遣舰队(TF-16)列克星敦号(上)与约克城级(下),舰桥形状区别十分明显。如果说以上这些疏漏有些可能是受限于经费,有些则是为了剧情流畅连贯而做出的改编,不但大部分观众难以察觉,对影片整体表达也影响细微。但以下几个问题则有些不得不提了。1、爆炸效果。全篇有许多华丽的爆炸场面,然而其中很大一部分都不合理。飞机装备的机枪和航炮都绝对无法通过扫射而引发爆炸,一颗250kg的航空炸弹也绝对无法让整个机场陷入一片火海。这种明显失真的场面贯穿整部电影。这种错误其实在不少类似电影中比较常见,例如前几年的珍珠港以及机枪打爆驱逐舰的红色机尾。虽说为了视觉效果做出一定程度的夸大可以理解,但历史题材的影片,如果做到这种程度就成了二战背景的星球大战,不免有裤裆藏雷手撕鬼子侮辱观众智商之嫌。2、机队装备。曾被津津乐道的“决定命运五分钟”就是因为南云忠一在收到矛盾和模糊情报的情况下,在“装航弹轰炸中途岛还是装鱼雷攻击美航母舰队”间举棋不定,使得航母甲板上堆满了整备中的战机和弹药,才最终导致了机动部队主力在短短五分钟内覆灭。虽然近年来的研究成果反驳了这一观点,但至少在犹豫“航弹or鱼雷”这件事上,却是没有争议的。然而影片中进攻中途岛的友永丈市第一波次却变成了:编着混乱队形零战和99,97式轰炸机,全员挂着鱼雷飞临岛上。这着实让人摸不着头脑。普通观众也许难以分辨不同飞机或战舰的型号,但鱼雷和航弹的外形差异巨大,这已经是外行人也能一眼看出的常识性错误了。3、重创飞龙。在影片最后,百斯特机俯冲轰炸空母飞龙号,并直接命中前甲板一枚1000lb航弹。影片中多次描绘了俯冲轰炸的场景,而被选作为全片高潮的轰炸飞龙号,导演更是格外关照。然而可能也因此有些用力过猛了,生生拍出了卢克天行者驾X-WING击毁死星的味道,令我耳边放佛回荡着欧比旺的“luke, trust your feeling”。然而正是这段被重点刻画的俯冲轰炸几乎让之前所有对这一战术的描写毁于一旦,因为影片中百斯特投弹的时机完全错误。俯冲轰炸示意图。俯冲轰炸机投弹位置应为3,而不是图中的位置4。俯冲轰炸角度和高度说明。如果投弹时低于1000英尺,则拉起高度则会低于700英尺,可能被自己炸弹的爆炸冲击波波及。如图所示,俯冲轰炸战术的意义是在于通过操控飞机控制炸弹下落线路,消除水平速度而提高轰炸精度,因此通常以很大的攻角入场。影片之前多次出现了正确的俯冲轰炸场景,但却偏偏在全剧压轴的地方放了一个详尽的错误示范。百斯特的俯冲进入角度是没有问题的。然而剧中他却没有在图示3的位置投弹,反而是改出俯冲拉平后,沿着甲板飞到了4的位置才释放。这时候炸弹已有了很大的水平速度,而且也没有足够的垂直冲量来击穿甲板,可以说完全失去了俯冲轰炸的意义。而且当时飞行的高度几乎已经和降落差不多,炸弹爆炸后也显而易见会受到波及。在影院时,我脑海中已然出现了炸弹弹跳几番后沿着甲板滑行落水的滑稽场景。然而影片中飞龙号加厚了的甲板钢板却好像一层糯米纸一样,炸弹“噗”的一声就捅了进去。再加上之后降落时飞机的无动力魔法上浮,这个滑稽满满高潮部分着实降低了该电影的严肃性。除了上述场景问题,我认为影片最大的争议则在于其叙事节奏。《决战中途岛》不满足于遵循好莱坞传统围绕一个小人物和孤立事件讲一个大背景下的故事,而是想通过表现战争双方的全面战略,描绘一部史诗。然而以一部史诗剧的标准来看,虽然剧情有明确的目标以及合理的取舍,导演对整个故事节奏的把握却仍有待打磨。中途岛战役是一场复杂的战役。从后方情报准备到战场调动排兵布阵,都有很多对理解故事不可或缺的细节。尤其是大战在即,双方都在和时间赛跑,一分一秒都至关重要。这里的节奏感应该和敦刻尔克一样,紧张到甚至可以听到背景里的滴答声。然而导演却在有些无关紧要的地方放缓了节奏,导致真正留给中途岛战役的时间不足。因为要着重描绘战争当日的过程,所以反而对交战前的准备缺乏连贯和充分的说明。哪只部队在哪里,做了什么调动;哪里的战机何时起飞,又轰炸了谁。这些本来可以精确到分钟的史实却被分割开来碎片化了,变成了一个个孤立的历史场景。这样导致了观众只记得飞机飞过去又掉下来,炸弹炸了这里又炸了那里,却对战争全局走向失去了把握。不免会让人觉得,一场足足铺垫了一个多小时的重要战役,就这样莫名其妙地匆匆结束了。至于影片完全将南云忠一刻画成了一个愚蠢无能的废物,而把山口多闻描绘为一个足智多谋以身殉国的英雄,就是见仁见智了。但私以为在看待历史事件时,应尽量不以上帝视角去评价当时历史人物的行为,才会比较公允。实际上飞龙号在挨了四颗1000磅航弹后,因损管得利一度恢复了26节航速,甚至在遭到雷击处分后仍一夜未沉。后世一些研究者也认为,无论如何都算不上是“无法挽回”的情形。而放弃了这样一条仍然可以抢救的宝贵正航,而选择与舰同沉的山口多闻当时是抱着怎样的心态,后世也难以妄加揣摩了。==============================中途岛战役的两个月后,美军在位于西南太平洋所罗门群岛的瓜达尔卡纳尔岛登陆,拉开了长达半年的瓜岛战役序幕。自此日军被迫陷入了无止境的消耗战,战略上逐渐转为劣势。而美军在强大工业力量的支持下,新锐战舰不断下水服役。截至日本战败前夕的1945年,美国共建造了各型航母147艘,其中仅埃塞克斯级大型航母就有22艘。而日本的经济实力却跟不上战争损耗,自此战局以定,日本法西斯再无回天之力。1945年8月15日,日本正式宣布无条件投降。 同年9月2日,日本代表在停泊与东京湾的美国战列舰密苏里号(BB-63)上签字投降,中,美,苏等9国代表相继签字。而这也标志着我国抗日战争的胜利结束,至此,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落下帷幕。二战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到今天,不过也才短短70余年。如今战争的阴影还未从上一代人记忆中消褪,而世界各处则又是暗流涌动龌龊不断,远远称不上和平。因此无论如何,我都乐于看到多一些描述二战题材的影片出现。因为人们是健忘的,而有些历史却是万不能被遗忘的。坐在影院里,我不禁想起十几年前在中学图书馆徜徉的那个下午。记得我在书架的角落搜寻到一本书页已经泛黄,定价仅为2角钱的《太平洋战争》。翻开旧书,午后的阳光照射在纸页上,卷首八个大字令我至今仍记忆犹新。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暂时没有网友评论该影片"}
@豆瓣短评
中途岛战役长久以来被视作是太平洋战场的转折点,在过去几十年里也被史学家、军事学家和爱好者们广泛研究探讨。围绕这一题材,诞生过许多优秀的影视文学和游戏作品。今天这部罗兰·艾默里奇的决战中途岛给观众提供了震撼的海空战争场面,同时也让不熟悉这段历史的观众了解了中途岛战役的始末缘由。太平洋战区在整个二战史中地位重大,其结果也直接导致了当时不可一世的军国主义日本俯首投降。中途岛海战长久以来被视作是太平洋战场的转折点,此役旧日本帝国海军损失了四条正规航母以及上百名经验丰富的精英飞行员,也被迫放弃预定战略意图。美日太平洋战场上的战力重新趋于平衡,此后美军掌握了主动权,而日军则被迫在西南太平洋与盟军陷入长久的消耗战,逐渐转入了战略防守。对于稍微熟知二战史的朋友来说,中途岛的名字无疑并不陌生。而对于军事爱好者来说,要说起中途岛战役的详细经过以及上述结果和影响来,则更是津津乐道侃侃而谈。但对于美日双方是为何一步步走到这里,又为何要围绕着一个弹丸环礁不惜堵上国运,却并非人尽皆知了。如果说珍珠港,珊瑚海,中途岛这些历史事件是一颗颗珠子,那么这部电影则像一根链子,把一个个我们耳熟能详的独立事件串联起来,用娱乐化和大众能接受的手段,向观众们做了一次太平洋战争起始诸事的科普。如果您的确是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士,且有完美主义倾向,在看这部电影时难免会因为这里或者那里存在的细节问题而留下痛苦的泪水,甚至因为撕扯影院的座椅而被请出放映厅。然而对于不那么吹毛求疵的史学家,以及其他只想图个乐的观影者来说,这部电影在很大程度上有着不错的观影体验:既有前线火爆的战争场面,也有后方情报部门的斗智斗勇;在获得视觉享受的同时,还顺带着学习了历史知识。其中或许有人因此开始对太平洋战争产生了兴趣,想知道之后又发生了什么因而投入了浩瀚史海,这也可以说是美事一件。==============================私以为,这部决战中途岛是近年来罕有的优秀历史战争题材电影;也是好莱坞少有的以战役视角纵览全局,而非管中窥豹式的战争影片。从拯救大兵瑞恩,珍珠港,到钢锯岭和敦刻尔克,好莱坞非常擅长这种以小人物小事件为切入点来描绘大背景的叙事手法。而中途岛这样全景式推进的手法却并不多见。为了避免在观感上类似于纪录片,《中途岛》在保持故事连贯性的同时,尽可能的通过台词对话和场景搭建来插入补充背景,解释历史缘由。例如开篇时借山本五十六之口简要介绍了美日当前主要矛盾,为观众解释了日本偷袭珍珠港的理由。又通过亚利桑那号上水兵准备晚宴的场景,展示了美军久安于和平,防备松懈的现状,让观众理解到这次偷袭得以成功的背景条件。实际上,这一切都要从海军假日说起。1922年2月6日,一战后,美、英、法、意、日五海军强国在华盛顿签订了关于限制海军军备的 《华盛顿海军条约》 。条约详细限制了在1937年前,各国海军舰艇的吨位和火炮口径,以及主力舰吨位,技术和武备的分配。加上 后续 《伦敦海军条约》 的规定以及《凡尔赛条约》 对德国海军的诸多限制,一言以蔽之,各国海军进入了长达十五年的“和平年代”,史称海军假日。然而平静的表面下暗流涌动,各国海军不但想方设法钻条约的空子,且都积极计划扩充军备。以旧日本帝国海军(IJN)为例,军令部早在1934年就向舰政本部下达了设计及建造18寸口径舰炮主力战舰的计划,也就是后来的大和级战列舰。最上级最初也通过安装6寸炮而归类为轻巡洋舰,在战后很快换装了原计划的8寸舰炮,摇身一变恢复了重巡。此外,日本更是公然退出了1936年的第二次伦敦海军条约的签订,此时脆弱的协议早已名存实亡,和平的余晖日渐稀微,动荡的阴影笼罩在太平洋上空。海军假日时期,受到条约限制而改建为正规航母的战列巡洋舰赤城号(1925)在1930s到1940s初,军国主义日本政府野心急剧膨胀。1931年9月18日,日军悍然发动九一八事变,强占我东三省。到了1937年,又丧心病狂的发动了七七卢沟桥事变,入侵中国全境。然而中国军民顽强的战斗意志和英勇无畏的抵抗也使侵华日军陷入了战争泥沼。弹丸小国的日本自古以来就缺乏资源,到了1941年时,国内经济崩溃,物资已接近枯竭。为维持在华作战,1940年9月,在法国投降后,日军顺势占领了当时的法属印度支那北部 ,即今天的东南亚柬埔寨,老挝,越南等地区。唇亡齿寒,这一行为激怒了在东南亚地区有大量殖民地的美英等西方国家。1941年,美国要求日本撤离法属印度支那,并连同英国警告要掐断日本的石油供给。石油是战争机器的血液。以海军而言,失去了油料补给,联合舰队现有的储量则仅够半年作战之用。一边是日耗巨金的中国战场,一边是“米英鬼畜”的国际制裁;对于内忧外患的日本而言,要想维持作战只能靠吃下东南亚这块肥肉,而这就意味着必须得扫除英美在太平洋上的庞大势力。电影自然不可能将这些时代背景一一道来,但仅通过少量篇幅,就已经将这背后的逻辑暗示给了观众。但电影并没有详细说明的是,偷袭珍珠港并非是一个准备完全的独立事件。在偷袭珍珠港后,日本人随即发动了全面进攻。12月7日同日,旧日本帝国海军远征马来半岛,开始占领东南亚。12月8日,从夸贾林环礁上起飞的日本千岁航空队空袭威克岛,拉开了威克岛战役的序幕。12月10日,英国远东Z舰队在马来西亚附近海域遭到日军空袭,新锐威尔士亲王号战列舰和反战巡击号沉没,指挥官菲利普斯以下四千余人长眠于大洋。这一打击令丘吉尔“辗转反侧,难以入眠”。此时,日方拥有在太平洋上占有绝对优势,1941年的年末笼罩在一篇愁云惨雾中。从中途岛返航的南云机动部队直接派出二航战及第八巡洋战队,于16日支援威克岛作战。这也直接影响了第二次威克岛战斗的结果。此时广阔的太平洋几乎已被日本人尽握掌中。值得称赞的是,《决战中途岛》一片在选取历史节点时,思路非常清晰。电影中企业号首场战斗攻击了某小岛港口的日军军舰和设施,鱼雷机在山谷中穿梭迎击追来敌机的空战场面令人印象深刻。这场战斗描绘的应该是马绍尔-吉尔伯特群岛突袭战(Marshalls–Gilberts raids)。这场发生在1942年2月1日的战斗并未对日军造成严重损失,且不论是在战略还是战术上都未对整个太平洋战场产生深远影响。然而导演却花费了大量篇幅在此,甚至不惜将显然更有历史价值的珊瑚海海战用一个镜头草草带过,正是因为这个部分在影片中起到了补充时代背景,承接故事主线的重要作用。剧中主要人物之一,绰号“蛮牛”的海军少将小威廉·哈尔西便是在此处首次登场。作为第16特混舰队(TF-16)的指挥官(当时还是第8特混舰队),他指挥的以企业号(CV-6)为核心的航母战斗群在太平洋战场上功不可没。此役他与海军少将弗莱彻指挥的,以约克城号(CV-5)为核心的第17特混舰队(TF-17)一同发动了进攻。电影中表现的当时美国海军航空兵缺乏作战经验,战术安排多有不足,以及航空鱼雷难堪大用等场景,都是历史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在一直被动挨打疲于应付的1942年初,马绍尔-吉尔伯特群岛突袭战是美军第一次系统性的对日本发起进攻。这场战斗和日后的杜立德空袭东京极大的鼓舞了美海军和社会公众的士气,也为美军积累了宝贵的航母作战经验,为之后珊瑚海,中途岛的作战打下了基础。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训练经验丰富的飞行员也无法一蹴而就。在电影里我们也能直观的感受到,经历过马绍尔一战的准备后,中途岛时的企业号飞行员们,无论身心都已经因战火洗礼而脱胎换骨。此外,影片节选的轰炸东京,珊瑚海战役两个事件,也是导致美日在中途岛决战的必要条件。轰炸东京威胁到了日本本土,迫使日本高层意识到需要消除美国航母舰队的威胁,需要制定东太平洋进攻路线。这点也借日本海陆军战略会议的虚构场景得到了体现。珊瑚海海战导致五航战翔鹤瑞鹤两条大型航母被迫返港整修,因而缺席了中途岛海战。这令双方航空战力得以平衡,美方才有机会在此放手一搏。场景细节也是令本片出众的另一大亮点。尤其是多次多机位对俯冲轰炸场景的描绘,让观者对这一象征着海军航空兵时代兴起的决定性战术印象深刻。提起中途岛题材,我们很容易就会用今天这部《决战中途岛》和1976年杰克·斯迈特的《中途岛》(实际上原文的片名都是Midway)做个比较。实际上,即便不考虑特效的时代优势,本片仍然有另一个极其重要的优势:学术成果。近年来对中途岛战役的研究进一步完善,很多之前未被明确的细节也被一一揭露。很高兴的看到,这部电影很好的利用了这个优势,把一些历史细节加入影片并给了特写:①中途岛起飞的4架B-26之一在击坠时几乎撞入赤城号舰桥。②Mk13型鱼雷在撞上金刚级战列舰侧舷后竟断成两截。③一颗投向赤城号的炸弹自左舷近失落海爆炸。④企业号俯冲轰炸机队长麦克拉斯基跟随返回舰团的岚号驱逐舰才找到了日军航母,是由于岚号受命驱赶向赤城号发射鱼雷的美军鹦鹉螺号潜艇。⑤鹦鹉螺号发现中途岛起飞的TBF复仇者鱼雷机,并随后观察到远处大量防空炮火,从而发现了日军舰队的位置。⑥修正了长久以来受渊田美津雄描述影响的命运五分钟场景,还原了相对空旷的赤城号甲板。同时强调了整备作业是在机库中进行,描述了受到攻击后失去动力和电力的加贺号并还原了机库中大量弹药被引爆的场景。⑦描绘了麦克拉斯基的VS-6和百斯特的VB-6机队由于协同失误同时向加贺号俯冲投弹,只有百斯特等三机及时转出的场面。⑧本片主角之一企业号飞行员理查德·百斯特 (Richard Halsey "Dick" Best) 在执行任务时吸入混合着诱发肺结核的烟雾,后不断咳血,被诊断为肺结核而住院治疗,直到1944年退役。影片也还原了这段史实。==============================下面来说一下影片存在的问题。早期的大和号。注意到舰尾高耸的铁塔,在终战时被移除。首先我想明确一点:电影不是纪录片,考据的标准也并不需要尽善尽美,故而难免有疏忽缺漏。何况要把诸多重大的战役填入短短的2小时内,更免不了会有省略精简的地方。然而对于要求十分严格的观众来说,这部电影也确实存在一些无伤大雅的瑕疵,例如:①中途岛战役前的南云机动部队中出现了5条大和级战列舰。②影片中的大和号似乎是决战状态而非早期状态。③在马绍尔-吉尔伯特群岛突袭战中,港口泊有一艘四炮塔的金刚型战巡,与历史不符。④杜立德空袭东京是1942年4月,完成马绍尔战斗回航的TF16和TF17不会遇到三个月后的大黄蜂号(CV-12)。⑤中途岛起飞的B-26轰炸机只有4架,而非电影中的9架(或更多)⑥鹦鹉螺号潜艇攻击的对象不是霧島/榛名号战列舰而是旗舰空母赤城号。⑦中途岛战役美军的舰队中似乎出现了一艘布鲁克林级轻巡,其前甲板高低错落的三炮塔十分醒目。然而该型巡洋舰未参与中途岛海战。⑧在珊瑚海损失并缓缓下沉的美军航母应为列克星敦太太,而电影中使用了约克城级的模型。布鲁克林级(上)和亚特兰大级(下)轻巡洋舰。两者的舰影差距明显。只有后者参与了中途岛海战,被编入斯普鲁恩斯的第16特遣舰队(TF-16)列克星敦号(上)与约克城级(下),舰桥形状区别十分明显。如果说以上这些疏漏有些可能是受限于经费,有些则是为了剧情流畅连贯而做出的改编,不但大部分观众难以察觉,对影片整体表达也影响细微。但以下几个问题则有些不得不提了。1、爆炸效果。全篇有许多华丽的爆炸场面,然而其中很大一部分都不合理。飞机装备的机枪和航炮都绝对无法通过扫射而引发爆炸,一颗250kg的航空炸弹也绝对无法让整个机场陷入一片火海。这种明显失真的场面贯穿整部电影。这种错误其实在不少类似电影中比较常见,例如前几年的珍珠港以及机枪打爆驱逐舰的红色机尾。虽说为了视觉效果做出一定程度的夸大可以理解,但历史题材的影片,如果做到这种程度就成了二战背景的星球大战,不免有裤裆藏雷手撕鬼子侮辱观众智商之嫌。2、机队装备。曾被津津乐道的“决定命运五分钟”就是因为南云忠一在收到矛盾和模糊情报的情况下,在“装航弹轰炸中途岛还是装鱼雷攻击美航母舰队”间举棋不定,使得航母甲板上堆满了整备中的战机和弹药,才最终导致了机动部队主力在短短五分钟内覆灭。虽然近年来的研究成果反驳了这一观点,但至少在犹豫“航弹or鱼雷”这件事上,却是没有争议的。然而影片中进攻中途岛的友永丈市第一波次却变成了:编着混乱队形零战和99,97式轰炸机,全员挂着鱼雷飞临岛上。这着实让人摸不着头脑。普通观众也许难以分辨不同飞机或战舰的型号,但鱼雷和航弹的外形差异巨大,这已经是外行人也能一眼看出的常识性错误了。3、重创飞龙。在影片最后,百斯特机俯冲轰炸空母飞龙号,并直接命中前甲板一枚1000lb航弹。影片中多次描绘了俯冲轰炸的场景,而被选作为全片高潮的轰炸飞龙号,导演更是格外关照。然而可能也因此有些用力过猛了,生生拍出了卢克天行者驾X-WING击毁死星的味道,令我耳边放佛回荡着欧比旺的“luke, trust your feeling”。然而正是这段被重点刻画的俯冲轰炸几乎让之前所有对这一战术的描写毁于一旦,因为影片中百斯特投弹的时机完全错误。俯冲轰炸示意图。俯冲轰炸机投弹位置应为3,而不是图中的位置4。俯冲轰炸角度和高度说明。如果投弹时低于1000英尺,则拉起高度则会低于700英尺,可能被自己炸弹的爆炸冲击波波及。如图所示,俯冲轰炸战术的意义是在于通过操控飞机控制炸弹下落线路,消除水平速度而提高轰炸精度,因此通常以很大的攻角入场。影片之前多次出现了正确的俯冲轰炸场景,但却偏偏在全剧压轴的地方放了一个详尽的错误示范。百斯特的俯冲进入角度是没有问题的。然而剧中他却没有在图示3的位置投弹,反而是改出俯冲拉平后,沿着甲板飞到了4的位置才释放。这时候炸弹已有了很大的水平速度,而且也没有足够的垂直冲量来击穿甲板,可以说完全失去了俯冲轰炸的意义。而且当时飞行的高度几乎已经和降落差不多,炸弹爆炸后也显而易见会受到波及。在影院时,我脑海中已然出现了炸弹弹跳几番后沿着甲板滑行落水的滑稽场景。然而影片中飞龙号加厚了的甲板钢板却好像一层糯米纸一样,炸弹“噗”的一声就捅了进去。再加上之后降落时飞机的无动力魔法上浮,这个滑稽满满高潮部分着实降低了该电影的严肃性。除了上述场景问题,我认为影片最大的争议则在于其叙事节奏。《决战中途岛》不满足于遵循好莱坞传统围绕一个小人物和孤立事件讲一个大背景下的故事,而是想通过表现战争双方的全面战略,描绘一部史诗。然而以一部史诗剧的标准来看,虽然剧情有明确的目标以及合理的取舍,导演对整个故事节奏的把握却仍有待打磨。中途岛战役是一场复杂的战役。从后方情报准备到战场调动排兵布阵,都有很多对理解故事不可或缺的细节。尤其是大战在即,双方都在和时间赛跑,一分一秒都至关重要。这里的节奏感应该和敦刻尔克一样,紧张到甚至可以听到背景里的滴答声。然而导演却在有些无关紧要的地方放缓了节奏,导致真正留给中途岛战役的时间不足。因为要着重描绘战争当日的过程,所以反而对交战前的准备缺乏连贯和充分的说明。哪只部队在哪里,做了什么调动;哪里的战机何时起飞,又轰炸了谁。这些本来可以精确到分钟的史实却被分割开来碎片化了,变成了一个个孤立的历史场景。这样导致了观众只记得飞机飞过去又掉下来,炸弹炸了这里又炸了那里,却对战争全局走向失去了把握。不免会让人觉得,一场足足铺垫了一个多小时的重要战役,就这样莫名其妙地匆匆结束了。至于影片完全将南云忠一刻画成了一个愚蠢无能的废物,而把山口多闻描绘为一个足智多谋以身殉国的英雄,就是见仁见智了。但私以为在看待历史事件时,应尽量不以上帝视角去评价当时历史人物的行为,才会比较公允。实际上飞龙号在挨了四颗1000磅航弹后,因损管得利一度恢复了26节航速,甚至在遭到雷击处分后仍一夜未沉。后世一些研究者也认为,无论如何都算不上是“无法挽回”的情形。而放弃了这样一条仍然可以抢救的宝贵正航,而选择与舰同沉的山口多闻当时是抱着怎样的心态,后世也难以妄加揣摩了。==============================中途岛战役的两个月后,美军在位于西南太平洋所罗门群岛的瓜达尔卡纳尔岛登陆,拉开了长达半年的瓜岛战役序幕。自此日军被迫陷入了无止境的消耗战,战略上逐渐转为劣势。而美军在强大工业力量的支持下,新锐战舰不断下水服役。截至日本战败前夕的1945年,美国共建造了各型航母147艘,其中仅埃塞克斯级大型航母就有22艘。而日本的经济实力却跟不上战争损耗,自此战局以定,日本法西斯再无回天之力。1945年8月15日,日本正式宣布无条件投降。 同年9月2日,日本代表在停泊与东京湾的美国战列舰密苏里号(BB-63)上签字投降,中,美,苏等9国代表相继签字。而这也标志着我国抗日战争的胜利结束,至此,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落下帷幕。二战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到今天,不过也才短短70余年。如今战争的阴影还未从上一代人记忆中消褪,而世界各处则又是暗流涌动龌龊不断,远远称不上和平。因此无论如何,我都乐于看到多一些描述二战题材的影片出现。因为人们是健忘的,而有些历史却是万不能被遗忘的。坐在影院里,我不禁想起十几年前在中学图书馆徜徉的那个下午。记得我在书架的角落搜寻到一本书页已经泛黄,定价仅为2角钱的《太平洋战争》。翻开旧书,午后的阳光照射在纸页上,卷首八个大字令我至今仍记忆犹新。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end 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