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装甲列车

最后的装甲列车

主演:
安德烈·潘因,Andrei,Sokolov,叶卡特琳娜·莱德妮科娃,玛丽娜·亚历山大洛娃,亚历山大·秋金,Anatoly,Kot
备注:
HD
类型:
战争片 剧情,动作,科幻,灾难
导演:
Zinovi,Roizman
年代:
2006
地区:
俄罗斯
语言:
未知
更新:
2015-09-21 21:23
简介: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和俄罗斯发生了战争。在战争的关键时刻,俄军接到斯大林的命令,夺取了一座被德军占领的铁桥。 ....详细
相关战争片
最后的装甲列车剧情简介
战争片《最后的装甲列车》由安德烈·潘因,Andrei,Sokolov,叶卡特琳娜·莱德妮科娃,玛丽娜·亚历山大洛娃,亚历山大·秋金,Anatoly,Kot 主演,2006年俄罗斯地区发行,欢迎点播。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和俄罗斯发生了战争。在战争的关键时刻,俄军接到斯大林的命令,夺取了一座被德军占领的铁桥。 .
最后的装甲列车相关影评
@豆瓣短评

2013年《雪国列车》上映之际,韩国Barunson出版社再版了原著漫画《Transperceneige》的三册合订本,封套上印着奉俊昊导演的一段话。“2005年的某一天,我第一次拿起这本漫画,那个瞬间我意识到,这将吞噬掉我整一段时期的生命。从那时起,我的一段危险异常的电影冒险就已经开始了。”2004年,《雪国列车》漫画首次被引进到韩国,这是当时除了出产地法语/比利时外唯一翻译出版这部漫画的国度。 一 漫画原著 Transperceneige是由“雪”(neige)和“穿透”(transperce)两个法语单词合成的新词汇,它是漫画中那趟永不停歇的列车的名字。1977年,作家雅克·罗布提出了故事构想,但他的合作者Alexis在动笔后不久去世。5年后漫画家罗切特加入,二人合作的《雪国列车》第一卷(后被命名为《逃出者》)在著名漫画杂志《待续》(À suivre)上连载,后由长期出版《丁丁历险记》的比利时卡斯特曼出版社推出单行本。2005年,它荣获了安古兰国际漫画节的一项大奖。然而进入90年代随着罗布去世,《雪国列车》渐渐被人遗忘了,但在一小部分法国漫迷的心中,它仍然是一部cult经典,甚至被奉为法语漫画史上最伟大的科幻杰作。 《雪国列车》以一辆封闭的列车作为人类最后的诺亚方舟,来展现社会的阶级分化、压迫和集权统治的恐怖让它有了乔治·奥威尔式的寓言气质。同时罗切特极简主义的黑白画风,对于人物表情极富表现力的呈现和对美式漫画、黑色电影风格的吸收,让它成为80年代法语漫画向着成人方向转变潮流中一部意义重大的作品。十年后,罗切特为了纪念罗布重启这部漫画,找来新的剧本合作者勒格朗(Benjamin Legrand)创作了续集《勘测队》与《交错》。然而续集打破了“列车永不停歇”——不能停下的设定,画风也发生很大变化,可以说并不成功。罗切特后来回忆道,“很长一段时间,我都在怀疑出续集的选择是否是错误的。然而今天我知道它是对的。因为如果没有续集,《雪国列车》根本不会在韩国出版,也就不会有奉俊昊这部电影”——更不会有被21世纪的读者重新发现的机会。伴随电影陆续在世界各地上映,2014年美国和英国的出版社也将首度推出这部漫画的英文版。 地狱刑期(以下剧透) 《雪国列车》如今更多被地定义为“绘本小说”,这个名字是在它后诞生的《守望者》和《蝙蝠侠:黑暗骑士崛起》带动下才流行起来。绘本小说本质上更适合成人阅读,故事更具有小说的冲突架构,主题更深刻。作为一则披着科幻外衣的政治寓言,作者三言两语就完成了末日灾难的科幻设定:地球气候突变,人类面临灭绝,只有一辆列车能够阻挡严寒;它被一台神奇的永动机驱动着,环绕着地球循环往复地运转着。一旦停下来,系统就会被打破,所有人都会被冻死。和现实生活中一样,列车的居民如同一杯浊水澄净下来那样分成了上、中、下层。 《逃出者》故事是从一个男人接受审判开始的。主创曾表明他们从奥逊威·尔斯改编自卡夫卡的影片《审判》中受到启发,同样还提到了戈达尔的黑白科幻片《阿尔法城》,那里面有一个男人乘坐列车而来阿尔法城,试图摧毁有一台象征着集权主义的超级电脑。主人公普罗洛夫不堪忍受末节车厢的饥荒,打破玻璃试图逃到前面的车厢,他被带往火车头的方向接受审判。这中间他遇到了女主人公阿德琳,一名同情底层的天真中产女孩。随着向火车头的靠近,居民阶级逐步上升,普罗洛夫见识到了他以为早已从世界上消失的事物,咖啡、烟草、植物园、水族馆、图书馆,也得知了分给中下层作为食物的蛋白质块的可怕来历。他们在中层车厢遇到了身穿长袍的牧师,以神圣的火车头为上帝进行狂热的布道。某些车厢则是电影院,播放《卡萨布兰卡》或《星球大战7》,而在最上流的车厢里到处张贴着裸体画,无可事事的人们以性和毒品来来麻醉度日。最终普罗洛夫来到了火车头,见到了这一切的统治者,一位科学家模样的羸弱老人,对方对普罗洛夫道出了惊人的真相,而普罗洛夫被从末节被带到首节车厢审问的真正原因也被揭开。这部漫画的结尾是在几年之后,雪国列车最终停在了它的终点站——死寂的地狱。 第二集《勘测队》告诉我们雪国列车并是独一无二,还有一辆相同的列车运行在同样的轨道上,这里的人们生活在会同不知停在何处的前一辆车相撞的恐惧当中。第二辆列车偶尔会停下来,派出勘测队到外界收集资源,也包括从把博物馆的名画带回到列车供上层人士消遣。主人公普伊格就是勘测队中的一员。第三部《交错》延续第二部的人物,这一次列车终于与第一列列车相遇,得知了那里人们可怕的命运。不久后,他们收到了来自远方杳渺的音乐声,20世纪的滚石乐队似乎在悲伤地唱着,“当火车离开站台,它的背后闪烁着着……当火车……”(<徒劳的爱情>歌词)。然而当勘测队来到信号发出地,发现那里并没有幸存者,只有一台冰冷的留声机在徒劳地转动着。雪国列车,依旧是人类命运最后的庇护所。如同旋转木马一样,如同地狱一般,徒劳而不可遏制。然而人类除了它一无所有,无处可去。“享受你拥有的地狱吧”,漫画给了一个相当绝望而又诗意的结尾,或许它会令你联想起弗兰克·米勒《蝙蝠侠:元年》中坐在通往哥谭市的列车上戈登警长那段内心独白,“哥谭,也就是这就是我现在所应得的全部,也许,它就是我在地狱的刑期”。 二 电影改编 奉俊昊的影片延续漫画的设定和首部曲故事框架,同时从后两部中吸收了很多细节素材,然而它在情节、人物和结尾上都与原著截然不同,进行的改编基本上是将素材全部打碎,并依照导演本人世界观进行创造性的重新编排、构建的程度。从最终成果来看,奉俊昊的影片尽管某种程度上丧失了原著漫画的悲剧诗意,却是对这位作者导演个人世界观的一次完整呈现。 一部电影想要得到观众如同,必须建立在对故事中的人物动机、情感产生共鸣的基本上。原著漫画尽管广受推崇,但它有着一个显著的缺点,那就是三部中主要人物均性格单薄,而充当集权主义化身的权力者形象脸谱化。奉俊昊在改编时首先注重创造出能够统领全片的角色,赋予他层次感。与原著中普罗洛夫的个人行动不同,柯蒂斯的反叛变成了一次斯巴达克斯式的集体暴动行为。作为底层贫民的首领和最终某种程度上政权的接替者,柯蒂斯不再仅仅是一枚推动情节的棋子,而是一面反照人类自身的镜子。他渐渐面临严峻的抉择,一是以生存的名义肯定这种集权社会、压迫统治的合理性,抑或是这样的人类,这般的地狱根本不值得拯救。片中约翰·赫特饰演的底层暴动者的精神导师,以及艾德·哈里斯饰演的统治者威尔福特,这些角色都有着暗藏的动机,从隐喻的层面来讲,他们与柯蒂斯就像是一枚硬币的两面,具有二元对立统一的映照关系。如果说原著中普罗洛夫的最终选择是出于绝望,而柯蒂斯则是出于对极权本质和人类命运的深刻认识,奉俊昊也将漫画原著对社会制度的讽喻加以深化,上升到了哲学反省的高度。 奉俊昊是一位编排素材,设计隐喻、双关的大师,影片中充满了各式各样的对称和反差。电影的开篇在黑色夜空与白色雪原相映衬的空间里,一趟列车呼啸而来,车身(原著为1001节车厢)一直延续到画面之外,很快打破这种自然美感的是末尾车厢中混乱的第三世界景象,这段镜头直接来自于漫画的第一节。片中令人印象最深刻的角色来自蒂尔达·斯文顿,她奉献了一场极为夸张的演出,成为了集权社会中权利爪牙丧失理智的疯狂化身,然而真正的统治者威尔福特却有着现实冷静的智者形象。同时电影也对漫画中没有的雪国列车的建造者威尔福特的背景加以丰富,这位发明家一生都生活在列车上的疯狂梦想最终却成为了全人类的现实,同样充满巨大的讽刺意味。 列车向前,镜头伴随着暴动人群的行进向前,随着社会的等级不断上升,银幕上的色彩也从灰色过渡到斑斓温暖的绿、蓝与黄、红,形成一系列相互对称的运动。列车周而复始的重复运动,与集权到暴动再到集权这一历史的必然趋势相互呼应。如果说在漫画原著中,雪国列车就像是《1984》中的动物农场(下面回复指出,这里错了。。),那么在奉俊昊的电影中,它同样类似于位于《杀人回忆》结尾处的链接历史与未来的黑暗铁路隧道,而不断向着车厢前节滚动的暴动是一场重复或者重生的仪式。与漫画不同,在影片的结尾这个“圆’被打破了,契机是通过宋康昊与高雅星两位韩国父女角色的介入。电影在孩童这种仅存的纯真身上找到了人类社会延续下去的希望。这对父女也是奉俊昊影片中常见的游离于体制之外的“漫游者”形象,通过他们,电影在对称、循环与重复中加入了一个第三方的着力点,由此开启了一场革命与重生。 从绝望到希望 奉俊昊对《雪国列车》最创造性的改编是“列车儿童”(train baby)这一概念的引入。奥克塔维亚·斯宾瑟饰演的坦尼亚寻找被带走的儿子,这一动机渐渐成为底层暴动者不断前行的原因,为情节推动注入至关重要的的情感因素。最终对消失的孩子命运的展现不禁令人联想起卓别林的《摩登时代》,也是影片中最为动人的环节。奉俊昊同样还把原著中牧师变换成了艾莉森·皮尔饰演的学校老师,她带领着孩子像纳粹歌唱元首那样为威尔福特歌功颂德。奉俊昊这种处理一方面避免了宗教敏感,更重要则是讽刺了权利阶层对于人类最后的希望——儿童的洗脑,对于儿童——仅存的纯真的保护成为了影片中最重要的落点。 《雪国列车》堂而皇之地将设定构筑在永动机——这一N个世纪前就被认定荒谬可笑的理论基础之上,这注定了我们用任何一种针对科幻类型片的标准来衡量它都是谬以千里。奉俊昊并没有在拍一部科幻片。关于气候突变的灾难起因,原著模糊地暗示了核武器。而在奉俊昊的改编下,理由变得更加愚蠢也更具讽刺性:人类为了控制气候变暖,将一种制冷剂释放到空气中,结果反而把地球整个给冻住了。这就如同《杀人回忆》中最终的DNA检测报告和《汉江怪物》中美军科学实验一样,反映了奉俊昊本人对于科学的不信任态度,人类的智慧和愚蠢,进步同毁灭同样也像是硬币的两面,彼此只有一步之遥。 在原著中,并没有给出出于人类进入冰河年限日期,而奉俊昊则给出了17年的明确数字,这是为了给主人公柯蒂斯的过往经历铺垫,不过也让有些观众对数字敏感的观众给以了影片一种“创造性”的解释,认为数字17暗示了人类走向成年的年纪,而主人公柯蒂斯的旅程正如同少年进入社会,面临着被成人世界同化的危机。对于这样的解释,连奉俊昊本人听到了也觉得很无语。但是我们换一种包容的眼光来看,电影中重复和重生难道不可以说是一场“人类”的成年仪式? 性的缺失 原著漫画中有着不少关于性的内容,散发着欧洲式的自由态度,这些内容在奉俊昊的电影中消失了。有记者曾经就影片中两性化学反应的完全缺失询问过奉俊昊,他笑着解释这是或许小时候家教严格的缘故,因此我们只好包容导演的“含蓄”性格了。另外原著漫画中的黑色幽默也很难被移植到一位韩国导演拍摄的英文片当中,就连奉俊昊本人在之前作品中为人称道的幽默气质,也被很大程度地消耗掉了。 致敬 电影中底层车厢的墙壁上张贴着原著首部曲《逃出者》的封面海报,这是奉俊昊导演特地安排的致敬段落。而两位原作者罗切特和勒格朗也与奉俊昊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他们访问位于布拉格的片场并客串演出了两名暴动者。此外,片中还设置一位为别人画像的底层画家角色,他笔下的全部作品都来自于罗切特本人。评价奉俊昊对电影的改编,罗切特表示奉俊昊深刻地了解漫画与电影两种艺术形式的差别,并且选择了一条最佳的路线。 结语 奉俊昊与漫画的缘分并非是从《雪国列车》开始的。延世大学上学期间他就时常在校报上发表讽刺漫画。2001年带着电影处女作《绑架门口狗》参加温哥华电影节时,他收到了著名的亚洲电影研究专家托尼·雷恩斯的礼物,这是一本由阿兰·摩尔创作的描述连环凶手开膛手杰克的漫画《来自地狱》,这部作品直接影响了奉俊昊《杀人回忆》的构思。而在首尔大学路一家漫画店里翻到这本《雪国列车》之后,奉俊昊给他的好友朴赞郁打去了电话,后者以制片人的身份出面买下了漫画的改编权。经过8年的酝酿和精心打造之后,这辆雪国列车终于落成,并将于2014年3月份驶到中国观众的面前。(原载《大众电影》,删节)